首页 理论教育 喜歌剧的发展及其影响

喜歌剧的发展及其影响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喜歌剧,常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带说白,为其主要特征。当时曾有个意大利剧团到巴黎作季节性演出,它上演的喜歌剧对巴黎影响很大,并为法国喜歌剧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卢梭的这部作品之后,接踵而来的是真正的法国喜歌剧的发展。在此,还需提一下两位喜歌剧作曲家,他们的序曲经常得到演奏,他们的歌剧也有可能再度受到欢迎。实际上,它更接近音乐喜剧而不是喜歌剧。

喜歌剧的发展及其影响

歌剧,常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带说白,为其主要特征。喜歌剧在英语是balladopera,德语是Singspiel,法语是operacomique,西班牙语是zazuela,意大利语是operabuffa。

人们似乎总是认为歌剧是一种十分严肃的事体,其中的角色“把他们各自的不幸处境化为优美动听的旋律”(引用吕西安的出色警句)。但对于爱说爱笑的意大利人来说,他们的任何娱乐方式都很少是这种样子的。正歌剧中很快引进了喜剧场面。蒙泰韦尔迪的《波佩阿的加冕》就相当出色地加进了滑稽成分。其他意大利歌剧中的喜剧成分则都是一些蹩脚的产品。直到18世纪,喜歌剧才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演出形式。

喜歌剧的剧情一般是轻松、滑稽的,描写的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对他们的演唱技巧也要求不太高,主要是对白。在大约50年的时间内,喜歌剧发展得很快并逐步得以完善,为自己赢得了完全与正歌剧同样的地位。虽然形式不同,但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并且,由于莫扎特的功劳使它发展到了顶峰。

早期意大利的喜歌剧最初只是正歌剧幕间插入的一些滑稽小节目,用以使观众放松一下情绪,活跃剧场气氛。它是由意大利民间的即兴节目演变而来的。

虽然法国在17世纪60年代就由吕利为代表创作了各种形式的喜剧芭蕾——一种贯穿着对话的舞蹈,但是喜歌剧却花了很长时间才在法国发展起来。当时巴黎建立了一所意大利歌剧院,导致发展出一种混杂形式的音乐喜剧。这种音乐喜剧逐步代替了喜剧芭蕾。“意大利”歌剧团在这所剧院里用法语演出低劣的滑稽剧,有时里面还夹杂着唱一些歌。最终,在17世纪末叶,剧团里的外国人全部被法国人取代,他们开始演出小型轻歌舞剧。

17世纪40年代,这种演出水平被夏尔一西蒙·法瓦尔(Charles Simon Favart)大大提高了一步。法瓦尔是剧作家兼经纪人,后来成为巴黎歌剧院的经理。直到今天,当地老百姓还称该歌剧院为“法瓦尔大厅”。当时曾有个意大利剧团到巴黎作季节性演出,它上演的喜歌剧对巴黎影响很大,并为法国喜歌剧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法国最早的喜歌剧是《乡村卜者》(Le Devindu Village),由哲学家卢梭(J.Rousseau)撰写脚本。它在形式上是意大利式的,有持续不断的宣叙调。但旋律风格却是法国式的。1752年该剧首次为路易十五和他的宫廷演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这最后一个独裁君主却对这部出自新革命派作者之手的作品十分感兴趣。据说演出时卢梭就端坐在那些皇家崇拜者们对面的包厢里,而且拒绝与他们会面。

在卢梭的这部作品之后,接踵而来的是真正的法国喜歌剧的发展。法国“喜歌剧”并不是真正的意大利式喜歌剧,而是指那些用对白代替歌唱的宣叙部分的歌剧,因此也包括悲剧结尾的歌剧。如比才的《卡门》、法国人眼里的贝多芬的《菲岱里奥》等。

早期较有名望的法国喜歌剧作曲家是比利时人安德烈·格雷特里(Andre Gretry)。他把各种浪漫主义因素带入歌剧之中,创造出一种意大利喜歌剧所不具备的新情调。格雷特里于1741年生于比利时的列日,在罗马受教育,后在伏尔泰的鼓励下定居巴黎。他一生写了大约50部歌剧,其中最成功的是《采米尔和阿佐》(Zemireet Azor,1771)和《狮心王理查》(Richard Coeurde Lion,1784)。后者有一个遇难相救的情节,这在当时是非常时髦的题材。在1813年死于巴黎近郊之前,格雷特里一直是当时歌剧界的权威人士。他的贡献在于奠定了法国喜歌剧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后来的许多作曲家才不断得以发展,创作出众多人们喜爱的法国歌剧作品来。

整个19世纪的巴黎是繁荣的歌剧中心。但在1859年古诺的《浮士德》进入舞台之前,正歌剧成功的作品都出自外国作曲家之手,他们更能够体会法国人的口味。柏辽兹的歌剧从未得到同胞们的承认。他的《本维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排演了29场,但只在歌剧院演出了7场(1838),而他的杰作《特洛伊人》(Les Troyens)在他的有生之年竟然没有全本演出。歌剧舞台被意大利作曲家绝对控制:凯鲁比尼和斯蓬蒂尼在巴黎成了音乐权威,罗西尼、多尼采蒂和威尔迪用法语脚本创作,以迎合法国观众的口味。法国作曲家发展的是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轻松欢快的喜歌剧。在19世纪初,这种形式的优秀作品为数不少,但都只在法国国内的歌剧院上演。

在此,还需提一下两位喜歌剧作曲家,他们的序曲经常得到演奏,他们的歌剧也有可能再度受到欢迎。(www.xing528.com)

一位是弗朗索瓦·布瓦尔迪厄(Francois Boleldieu,1775~1834)。他的《白衣夫人》(La Dameblanche)是以瓦尔特·司各特的《盖·曼纳林》(Guy Mannering)和《寺院》(The Monastery)为题材改编的歌剧,1825年首演后的7年里,仅在巴黎就演出了上千场。他的歌剧大都不太理想,但他在俄国和巴黎却相当成功。他还在巴黎音乐学院教授作曲。

另外一位是达尼埃尔·奥柏(Daniel Auber,1782~1871)。他非常腼腆,人们说他从来没有出席过他那50部歌剧的任何一场演出仪式。他的历史悲剧《波尔蒂契的哑女》(La Muettede Portici)于1828年在巴黎歌剧院大获成功,两年后在布鲁塞尔的演出触发了导致国家独立的比利时革命。该剧在1829年于德鲁里兰剧场演出也受到欢迎。《魔鬼兄弟》(Fra Diavolo,1830)现在还在上演,主要是因为主要角色对于有国际声望的男高音歌唱家吸引力极强。和奥柏的其他歌剧一样,这部歌剧最为人所知的是罗西尼式的序曲。

正如英格兰在正歌剧发展方面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它在喜歌剧领域也是成绩不佳。在很长一段时期,意大利歌剧完全占领了英国歌剧舞台。后来出现了一种以民歌说唱形式为主的歌剧,它不但充分表现了民歌题材,而且还嘲弄了外国的歌剧形式。最早出现、最富有想象的就是《乞丐歌剧》(Beggars Opera)。从任何角度来看,它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实际上,它更接近音乐喜剧而不是喜歌剧。

这是一出揭露歌剧界、政治界和社会上的各种弊病和陈规陋习的讽刺作品,没有任何作品可与之匹敌。歌曲为此剧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此剧200多年来,盛演不衰。

令人感到十分奇怪的是,德国的喜歌剧(歌唱剧,Singspiel)竟然起源于一部英国的民谣歌剧(ballad opera),这部剧名为《受报应的魔鬼》(The Devilto Pay),由查理斯·科费(C.Coffey)所作。1731年在伦敦首次上演,12年以后,译成德语在莱比锡上演,音乐由斯坦福斯重新写过。这种新的娱乐形式立即受到观众的欢迎,很快流行起来。但不久,剧中的英国味道就消失,变成了纯粹德国式的娱乐。它实际是采用了法国喜歌剧的形式,同时在发展中变得更加富于情感,使人感到亲切、舒适。这种剧一般适于在农村和观众为中产阶级的场合里演出,总是以善战胜恶为剧的结尾。德国喜歌剧的杰出作曲家是约翰·亚当·希勒(Johann Adam Hiller,1728~1804),他的音乐具有简朴和秀美的吸引力。他最成功的作品是《狩猎》(Die Jagd),1770年首次演出。在许多年里它都被列为德国最有名的歌剧之一,直至1821年韦伯创作出《自由射手》为止。希勒的竞争对手是乔治·本达(Georg Benda,1722~1795)。他也树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音乐话剧(melodramas)。在这些剧中,台词与音乐相交错,或者剧中人物在乐队的伴奏下朗诵台词。

在德国南部,人们觉得这种歌剧太稳重、太严肃了,特别是那些从意大利迁来的威尼斯人喜欢更生动的音乐和更意大利化的声乐技巧,于是在那里上演的德国喜歌剧又被改造了一番,加进许多荒唐可笑的东西。直到约瑟夫二世下令所有的音乐娱乐节目都必须用德语演唱并建立了国家歌剧院,歌唱剧才真正站住了脚。歌唱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尔·冯·迪特斯多夫(Karl Dittem Von Dittersdorf)。海顿也曾创作了一部歌唱剧的音乐,但不幸的是后来这部歌剧的音乐全部佚失了。其他作曲家也创作了不少好的歌剧音乐,但都随着岁月流逝而淹没。发展喜歌剧的重要使命似乎全部集中到一位伟大作曲家——莫扎特的身上。

17世纪是西班牙戏剧黄金时代。代表人物费利克斯·维加(Felix Lopede Vega,1562~1635)是西班牙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这位天才式的人物曾写过2000多个剧本。1629年,在意大利歌剧引进西班牙后的两年,他成了西班牙第一部歌剧《没有爱情的森林》的脚本撰写者。该歌剧的音乐是一位不知名的作曲家谱写的,可惜这部歌剧的音乐没能保留下来。

西班牙话剧中通常会加入一些新元素,如民歌民谣等。当新的以音乐为主的戏剧形式产生后,时机也相当成熟了。创作这种形式的人就是维加的继承人卡尔德隆·巴尔卡(Calder’ondela Barca,1600~1681)。他所创立的形式就是具有西班牙特色的喜歌剧萨苏埃拉。他是把音乐和诗结合于一起的。

最早的两部萨苏埃拉的剧本作者为卡尔德隆,题材都是来自传说和话剧。萨苏埃拉里还包含有乡村音乐和通俗音乐的因素,有一种民间的边歌边舞的赛吉迪亚(Seguidilla)形式,这在以后的《唐·吉诃德》中可见一斑。

1780年左右,人们对意大利歌剧日益增长的兴趣加速了萨苏埃拉的衰亡。这是由于在几年前歌剧中的古典题材逐渐被世俗生活题材和低微的下层人物所代替的缘故,如当时上演的《摩尔西亚的女工》(Las Labradorasde Murcia)等。在以后的50年里,舞台上出现的都是一种小歌剧,西班牙人称之为tonadillaescenica。这是一种只有20多分钟的滑稽歌剧,仅在马德里的2000个剧院里就上演过2000多部。这种小歌剧表现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表现出马德里都市的堂皇、雄伟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小姐太太们的生活。我们可以从西班牙名画家戈雅的绘画作品中看到这些场面。但是这种小歌剧毕竟还是短命的,当萨苏埃拉在19世纪又复兴之后,这些小歌剧也都从舞台上消失了,但是它们却给西班牙民族音乐增添了持久的民族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