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10.2 射流装置内部N2337.1nm、 391.4nm、He706.5nm、O777.3nm四条谱线的归一化强度、放电电流Idis、外加电压Va的时间演化过程[61]
图2.10.2给出了射流装置内部四条谱线的发射光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放电的电流和电压波形。为了方便比较,四条谱线的强度分别做了归一化处理。通过从总电流中减去位移电流获得实际放电电流Idis[60],其峰值约为300mA。如图2.10.2所示,放电开始后,电流强度和四条谱线的发射强度都逐渐增加。在电流强度达到峰值的时候,He706.5nm谱线也达到了其最大发射强度。然后,电流和He706.5nm谱线强度开始减小。可以看出,He 706.5nm谱线的强度下降速度比电流下降速度快得多。N2337.1nm谱线的强度变化情况与放电电流很接近。谱线和O777.3nm谱线的强度上升和衰减都比电流慢。在电压脉冲的下降沿到达之后,负电流脉冲在约0.95μs处开始形成,随即观察到N2337.1nm谱线。下降沿放电期间337.1nm谱线的发射光强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与电流类似,二者几乎在同一时刻达到峰值。除了N2337.1nm谱线外,在下降沿期间未观察到其他三条谱线。
谱线的发射光强与激发态粒子数直接相关。706.5nm发射谱线是He原子(33S1→23P0,1,2)跃迁的结果。激发态He(33S1)可以通过多种过程产生,包括高能电子对基态He原子的直接碰撞激发,从更高能级的级联跃迁,低能电子对低激发态He原子(如亚稳态)的分步碰撞激发。由于没有观察到从更高能级向33S1跃迁相对应的发射光谱,因此可以认为级联跃迁对He(33S1)生成的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由于禁止S-S跃迁,因此亚稳态He(21S)和He(23S)的分步激发作用也很小。因此,上升沿放电时的He(33S1)主要由高能电子通过与基态He原子的碰撞激发而产生。在脉冲高压的快速上升阶段产生高能电子,并与基态He原子直接碰撞而生成激发态He(33S1),随后发生自发跃迁,发射出He706.5nm谱线。当放电电流达到峰值时,He原子发射光强增加到最大值。然后,由于放电产生的电荷在射流装置内表面上沉积并形成的反向电场,导致该区域的实际电场强度急剧下降,电子温度随之降低。也就是说此时在等离子体中产生的高能电子要少得多。因此,He原子发射光强的快速衰减意味着电子温度的快速降低[62]。
2.N2发射光谱
(www.xing528.com)
3.发射光谱
4.O发射光谱
波长777.3nm的谱线来自氧原子O的跃迁(3P5P→3S5S)。在上升沿放电的早期阶段生成激发态O(3P5P)的机制可以部分归因于高能电子(Ethreshold=15.87eV)与基态O2之间的电子-分子直接碰撞解离。然而,O777.3nm谱线在约0.25μs时才达到其最大发射光强,而此时放电电流正在急剧下降。这说明激发态O的主要产生机制并不是电子碰撞激发。其主要产生机制之一是与亚稳态Hem的潘宁反应,即
在光强下降阶段,O(3S5S)激发态的减少主要通过与O2重组形成O3,这一反应过程相对缓慢,因而O发射光强衰减速度也相对较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