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气体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电子和离子,这些带电粒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宇宙射线的作用。当电极间的电场E足够强,以至于电子和离子以指数形式增加,发生雪崩电离。放电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强电场及有效种子电子的出现。然而,有效种子电子的出现是随机事件,该事件出现的概率与初始种子电子密度正相关。击穿延时tdelay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统计延时(ts),另一部分是形成延时(tf),且tdelay=ts+tf[19]。外施电压施加到第一个有效种子电子的出现时间为统计延时。只有当自由电子出现在针尖附近的强电场附近时,才能发展成有效电子崩导致雪崩气体击穿;而一旦有效电子形成后,其发生雪崩到击穿的时间延时即形成延时tf。本节所讨论的情况下tf远小于,所以下面认为击穿延时tdelay的变化主要受统计延时ts影响,可见光对击穿延时的缩短作用是因为其促进了有效种子电子的形成。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可见波段光如何促进有效种子电子的形成,其作用机制是什么?根据相关文献,存在两种可能机制。一种可能是光激外逸电子发射作用,这种作用是指可见波段光照射到绝缘材料表面时,绝缘材料会发射出自由电子,但是这种作用产生的电子数量非常少,因此其电流非常微弱,约为10-18~10-11A,实验条件下,非常难以检测。上述实验中,当高压电极附近加可见光照射时,对放电的影响最明显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另外一种可能是由于氮分子的存在,低能光子导致氮分子振动激发,从而促进分步电离或者彭宁电离的发生,最终产生自由电子,从而缩短击穿延时。上述实验中,虽然选择了99.999%氦气作为放电气体,但是其中仍然至少含有体积分数为5×10-6的氮气杂质。为了说明实验条件下,放电气体中仍然含有氮气分子,测量了放电气体的发射光谱,如图2.5.9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99.999%氦气、氦气+1%氮气及氦气+1%氧气作为工作气体情况下,N2和的发射谱线都存在,说明这三种情况下,都存在氮气分子参与放电。氮气振动激发态的能量范围是1.7~3.5eV,而实验中加的可见波段光400~630nm对应的光子能量范围为3.105~1.97eV。因此氮气分子有可能被低能光子振动激发,从而更容易在与电子碰撞时发生电离过程,最终导致气体击穿。
(www.xing528.com)
图2.5.9 99.999%氦气、氦气+1%氮气及氦气+1%氧气放电时的发射光谱[19]
(a)300~500nm;(b)500~800n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