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射流(1)物理基础-等离子体刷

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射流(1)物理基础-等离子体刷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5.18给出了等离子体刷与手指接触的照片,此时采用的是氦气作为工作气体,气体的流速为1L/min。从图1.5.19中可以看出,当该距离从10mm减小到2mm时,该等离子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当该距离为10mm时,等离子体在空气中的长度约为几个毫米。图1.5.21和图1.5.22给出了放电间隙分别为6 mm和2mm时的等离子体放电动态过程的照片。然后等离子体往阴极推进,在500ns时刻到达阴极。从图1.5.21和可以看出,此时的等离子体处于类似于辉光放电状态,其亮度逐渐减弱。

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射流(1)物理基础-等离子体刷

等离子体射流阵列虽然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处理面积,但由于阵列之间通常都有间隙,因此为了达到均匀的处理效果,需要对阵列的扫描模式进行很好的控制。为了能通过简单的扫描实现均匀的处理效果,可以通过产生等离子体刷来实现。图1.5.18(a)给出了一个等离子体刷装置的示意图[116]。该装置由两个刀片构成高压电极,它们同时形成气体的喷嘴。该高压电极通过串联一个36pF的电容和60kΩ的电阻与脉冲直流高压电源相连。串联的电容和电阻是为了限制放电电流。刀片的曲率半径约50μm。该等离子体刷的喷嘴尺寸为25mm×1 mm。氦气、氩气或者它们混合少量的氧气作为工作气体。图1.5.18(b)给出了等离子体刷与手指接触的照片,此时采用的是氦气作为工作气体,气体的流速为1L/min。

当该装置用来处理对象时,被处理对象到喷嘴的距离会影响等离子体特性。图1.5.19给出了被处理对象是金属导体,喷嘴(阳极)到被处理对象(阴极)不同距离时的照片。从图1.5.19中可以看出,当该距离从10mm减小到2mm时,该等离子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当该距离为10mm时,等离子体在空气中的长度约为几个毫米。当该距离减小到6mm时,如图1.5.19(b)所示,放电呈现出类似于辉光放电模式。继续减小放电距离到4mm,如图1.5.19(c)所示,放电仍类似于辉光放电形式,与6mm情况相比,暗区减小了,但正柱区基本没有变化。这与传统低气压辉光放电不同,对于低气压辉光放电,随着放电间隙的减小,正柱区减小。图1.5.19(d)为放电间隙减小到2mm时的等离子体照片,此时暗区完全消失了。

图1.5.18 等离子体刷装置

(a)装置示意图;(b)等离子体刷与手指接触的照片,刷的喷嘴与手指之间的距离约为5mm[116]

图1.5.19 当喷嘴到被处理物体的距离分别为(a)10mm、(b)6mm、(c)4mm和(d)2mm时的等离子体照片[116]

被处理对象为接地的金属导体,照片拍摄时的曝光时间为100ms

图1.5.20给出了该等离子体刷在放电间隙为6mm和2mm时的电流、电压波形。如图1.5.20(a)所示,此时的放电间隙为6mm,在电流达到主峰值之前(标注4),有一个小的约为10mA电流的电流峰值(标注2)。主峰值的电流约为70mA,电流脉宽约为300ns。当间隙减小到2 mm时,如图1.5.20(b)所示,它只有一个电流峰值,其幅值达到400mA。该电流在约30ns时间内从400mA迅速降到100mA,然后缓慢减小。研究发现图1.5.20(b)的标注1~3,这些峰值电流可能是由于杂散电容导致的,而后面慢慢减小的部分(标注3~4)是由放电回路决定的。通过对电流1~3的积分,并根据所测得的电压,最后可以估算得到杂散电容约为6pF。

图1.5.20 放电间隙为(a)6mm和(b)2mm时等离子体刷的电流、电压波形[116](www.xing528.com)

V1为外加电压,V2为高压电极上的电压,Ion为总电流(有等离子体时),Ioff位移电流(无等离子体时),V1=7kV,脉宽为800ns,脉冲频率为5kHz,氦气流速为1.5L/min

如前所述,当距离为6mm时,图1.5.20(a)的电流有两个峰值。而当距离减小到2 mm时,只有一个峰值。这个现象可做如下解释。对于距离为6mm的情况,当等离子体从刀片喷嘴(阳极)产生时,刀片前端的正离子导致前方的电场减弱。此外,此时等离子体的厚度很可能比刀片厚(刀片为50μm),这也导致前方电场变弱。因此,尽管一开始随着等离子体往前推进,等离子体前端与被处理金属(地电极)的距离变短,但它不足以补偿由于前两种因素导致的电场的弱化。当等离子体继续往前推进,由于等离子体前端与被处理对象距离的减小起主导作用,电场开始增强,导致等离子体加速推进。这可能是为什么出现两次电流峰值的原因。而对于2mm间隙的情况,第三种因素从等离子体产生就起主导作用,所以只观测到一个电流峰值。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等离子体刷的产生机制,采用高速ICCD相机获得了其放电动态过程。图1.5.21和图1.5.22给出了放电间隙分别为6 mm和2mm时的等离子体放电动态过程的照片。图1.5.21和图1.5.22的横坐标时间对应于图1.5.20(a)和(b)的横坐标时间。对于间隙为6mm的情况,等离子体在400ns时开始出现,这对应于图1.5.20(a)的标注1的时刻。然后它的亮度增强,如图1.5.21(b)所示,此时对应于图1.5.20(a)中小电流峰值标注2的时刻。然后等离子体往阴极推进,在500ns时刻到达阴极。也就是说,该等离子体联通该6mm间隙大约用了100ns。从图1.5.21(e)和(f)可以看出,此时的等离子体处于类似于辉光放电状态,其亮度逐渐减弱。

图1.5.21 等离子体刷的高速照片[116]

放电间隙为6mm,图中的时间对应于图1.5.20(a)中的时间,相机的曝光时间为2.5ns

图1.5.22 等离子体刷的高速照片[116]

放电间隙为2mm,图中的时间对应于图1.5.20(b)中的时间,相机的曝光时间为2.5ns

图1.5.22则给出了间隙为2mm时放电的动态过程,其中图1.5.22(a)和(c)对应于图1.5.20(b)中的标注1和2时刻,该等离子体类似于阴极导向的流注放电,它从喷嘴出发到达阴极所需的时间约为10ns。当等离子体到达阴极时,其发光强度迅速增强,之后随着时间逐渐减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