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与孔子:欲望观的异同及背后的意义

庄子与孔子:欲望观的异同及背后的意义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对欲望的论述与孔子有同有异。其次在于,庄子对于人的基本欲望也是大致认可的,庄子将之命名为“人之情”。首先,孔子之道是社会之道,孔子之所以要节制人的欲望,是因为欲望不仅容易败坏人的德性,而且容易扰乱社会的秩序;对于庄子而言,他的道是自然之道,他之所以要节制欲望,是因为欲望容易扰乱人的本性,使人远离自身。

庄子与孔子:欲望观的异同及背后的意义

庄子对欲望的论述与孔子有同有异。

相同的地方,首先在于,他对于欲望的欲望也即奢欲、贪欲所持的也是否定的态度。“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庄子·徐无鬼》),欲望太盛,人就会沉溺于欲,而不是去追求道、体悟道,所以他也就不能通达道——“天机”,故而其“天机浅”;而如果人不能通达道,实际上也就是不能通达自己的德,因为德就是道在人身上的显现,是人“得”之于道的所“得”——即人的天性,也就是人的本性,所以如果人丧失了道,也意味着丧失了自己的本性,所以“性命之情病矣”。

其次在于,庄子对于人的基本欲望也是大致认可的,庄子将之命名为“人之情”。“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庄子·盗跖》),所谓“人之情”即人的实情,人的感官及其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性欲望,正是因为如此,人不能断绝它,否则,这种“断绝”也将成为一种人为,这种“人为”同样也是庄子所反对的。“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庄子·天地》)对于华封人而言,“寿、富、多男子”并不是人的贪欲,而是人的自然性欲望——“人之所欲”,即人天生就有身体性的欲望如食、色、寿,非身体性的欲望如富、多男子等。但是尧却试图将这些自然性欲望完全否定掉,这实际上是有违于“天”、背“道”而行的。如果说纵欲是欲望的一个极端的话,尧则走向了欲望的另一个极端——禁欲,两者看起来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即它们都是对于欲望的人为干涉。所以华封人反对尧的观点,认为他并没有达道。(www.xing528.com)

尽管如此,庄子和孔子一样,也认为人的基本欲望还是越少越好,要有所节制以至于“寡欲”“无欲”,因为这样才能方便我们通达大道,“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无欲之“无”在这里实际上有两层含义:首先,“无”是作为否定,无欲也就意味着否定人为之欲即否定人的贪欲;其次,如果说人的人为之欲可以被否定的话,那么人的自然之欲则是无法被否定的,因为它就是存在着的,对于这样的欲望我们就不能否定,而是“忘”,所以无欲在这里就意味着忘欲。

孔庄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各自的道的不同。首先,孔子之道是社会之道,孔子之所以要节制人的欲望,是因为欲望不仅容易败坏人的德性,而且容易扰乱社会的秩序;对于庄子而言,他的道是自然之道,他之所以要节制欲望,是因为欲望容易扰乱人的本性,使人远离自身。其次,孔子是仁义之道,庄子则反对仁义之道,追求自然之道,而且庄子认为只有去除仁义之道才能实现自然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庄又是水火不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