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道禅之情:论《论语》《庄子》《坛经》中的欲望与情

儒道禅之情:论《论语》《庄子》《坛经》中的欲望与情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除了与性密不可分外,情与欲也相生相伴。一般认为,情由欲起,欲望的满足与否会影响到人的情绪的好坏,即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会呈现为一种肯定性的情感;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会呈现为一种否定性情感。所以古之谈情,多与欲相联系。在这三种欲望中,前两种欲望构成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以欲望并非完全是恶的,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的最初动因,具有一种创造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节制、升华和超越私欲呢?

儒道禅之情:论《论语》《庄子》《坛经》中的欲望与情

情除了与性密不可分外,情与欲也相生相伴。一般认为,情由欲起,欲望的满足与否会影响到人的情绪的好坏,即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会呈现为一种肯定性的情感;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会呈现为一种否定性情感。所以古之谈情,多与欲相联系。更有甚者,主张抑情灭情者,多将情与欲相混同,认为人欲即人情,尤其是欲中之私欲,古代哲人多视其为恶,所以抑情、灭情思想的产生也不足为奇,如程伊川说:“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20]在他看来,欲完全是害人的,人之恶完全是由欲使然。那么在程那里,欲又是如何被定义的呢?所谓的欲是否就是指人的普遍的欲望呢?程又道:“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21]很明显,正常的宫室、饮食、刑罚、征讨都是本,也就是天理,其存在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峻宇雕墙、酒池肉林、淫酷残忍、穷兵黩武即人欲则是末,其存在是有危害的,因为它们都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所以朱熹也认为,虽然饥而求食、渴而求饮都表现为一种需要和渴求,但却是天经地义之事,天同此理,人同此心,具有一种普遍性和必然性,是人之为人所不可或缺的,但一味要求美味则超出了人的正常需要范围,成为了人的一种私欲,这种欲才是对人有害的。

所以,《说文解字》将“欲”解释为贪欲是合适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有害的,只有那些超出了人的正常需要范围即越过了自身边界的私欲,才是应该为人所摒弃的。彭富春将欲望分为三种,即身体性的欲望、非身体性的欲望和对于欲望的欲望[22]。身体性的欲望主要包括食欲和性欲两种,人只要还是身体性的存在,那么就会有食欲和性欲,因为只有食欲的存在,才能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只有性欲的存在,才能满足种族的繁衍社会的延续的需要。非身体性的欲望包括物欲、名欲和权欲等,如果身体性的欲望是人的自然存在的证明的话,非身体性欲望则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证明。《列子·杨朱篇》说:“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23]寿是人的身体性的欲望,名、位、货则是人的非身体性的欲望。当然不管是身体性还是非身体性的欲望,它们虽然天经地义,但却是有其限度的,一旦超过其限度,那么正常的欲望就变成了贪欲——对于欲望的欲望,即当一个欲望满足之后还继续追逐新的欲望,无休无止,没完没了,欲壑难填——这个时候,人的欲望就不仅是对于欲望物的追求,甚至变成了对于欲望自身的追求。

在这三种欲望中,前两种欲望构成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以欲望并非完全是恶的,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的最初动因,具有一种创造性。但是当欲望演变成对于欲望的欲望时,欲望便只具有了消费性——无休无止的消费欲望的对象,这时的欲望变成了贪欲,这时的人也就变成了一个欲望者,完全被欲望所驱使,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失去了其自主、自由、自觉的主体性。在荀子看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礼论》)贪欲不仅可以让欲望者自身失去自身,而且可以让欲望者与欲望者之间因为所欲之物而纷争四起,以至于社会乱而穷,最终损害欲望者自身。

正是因为欲望所具有的两面性,我们在讨论欲望时就不能片面强调某一面,而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正好代表了这种片面性的两种极端形态。禁欲主义从禁止贪欲延伸到禁止所有的欲望,扼杀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性。纵欲主义则使人成为一个纯粹的欲望者,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特性。所以对于欲望,我们要在正确认识它的本性的基础上,分清其中的私欲和公欲(普遍性的欲望)。对于公欲,我们既不能禁,也不能纵,让它回到自身中;对于私欲或贪欲,一方面需要节制,即节欲,另一方面需要升华和超越,使人的过多的欲望转移和升华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www.xing528.com)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节制、升华和超越私欲呢?在荀子看来,就是要以道制欲,“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具体而言,对于荀子而言,所谓道就是礼乐。“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荀子·礼论》)到了宋明理学,所谓的道就成了理或天理,与人欲(私欲)相对。所谓天理,即自然的普遍的必然规律或准则,就朱熹而言就是仁义礼智,也就是用仁义礼智来节制乃至升华人的私欲。彭富春认为所谓的道就是智慧,以道制欲就是用智慧去指引欲望,为欲望确定边界,指出哪些欲望是合理的,哪些欲望是不合理的,哪些欲望是可以实现的,哪些欲望是不可以实现的,最终使欲望在欲、技、道的游戏中回复到自身之中。

那么具体而言,《论语》《庄子》《坛经》究竟是如何规定人的欲望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