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新加坡性教育政策比较:社会问题的关注点

中国-新加坡性教育政策比较:社会问题的关注点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4 年第三次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促使我国青少年性教育政策内容发生很大改变”[15]。艾滋病的流行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预防艾滋病、性病等成为青春期性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其后陆续颁布的政策均包含预防艾滋病的内容,并提倡以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由此可见,国家及相关部门对中小学预防艾滋病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中国-新加坡性教育政策比较:社会问题的关注点

“1994 年第三次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促使我国青少年教育政策内容发生很大改变”[15]。关于生殖健康知识、预防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等的相关内容成为性教育重点之一。

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提出:“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公民提供婚前保健服务。婚前保健服务包括: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卫生咨询;婚前医学检查。其中,婚前卫生指导包括性卫生知识、生育知识和遗传病知识的教育。”[16]

1995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颁发了《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纲要(1995—2000年)》,提出:“在中学农村在小学高年级)的有关课程中,要进行人口国情与青春期的教育。”[17]在各级学校中均大力发展青春期教育,目的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转变婚育观念。

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小学管理规程》,提出:“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要不断改善学校环境卫生和教学卫生条件,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预防传染病常见病食物中毒。”[18]

1998年,卫生部、国家计委科技部、财政部等联合颁布了《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 年)》,“将预防艾滋病列为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内容”[19],提出“各类高等和中等学校要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列为学校健康教育或人口与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向学生讲授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知识。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应在新生入学体检时,分别向学生发放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处方”[20]。艾滋病的流行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预防艾滋病、性病等成为青春期性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1999 年,教育部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意见》中指出:“除青春期相关教学内容外,还应注重心理的发展变化。”[21]

2000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中等以上学校开设青春期、性保健讲座或课程。”[22]通过相关政策的规定,使得学校性教育的实施有所依据。

2001 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开展有关性病和艾滋病的危害、预防及自我防范知识的宣传工作;进一步重视在青少年中进行青春期教育、预防吸烟和吸毒的教育;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23]

2001 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妇女健康观念,普及健康知识。以生殖健康为中心,普及生殖保健、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24]

艾滋病在我国每年呈现上升趋势,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密切关注。其后陆续颁布的政策均包含预防艾滋病的内容,并提倡以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提出:“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乡镇、街道要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纳入创建文明社区的内容。基层人口学校要普遍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促进生殖健康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在青少年中开展青春期和性健康知识、艾滋病性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禁毒知识的普及教育,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级中学要对入学新生发放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材料(品),开设专题讲座;普通初级中学要将上述有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25]

2001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出:“计划生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民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26]

2001 年,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健康地生活,健康地度过青春期”,为此提出:“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27](www.xing528.com)

2001 年,国务院颁布《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其中指出:“将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纳入教学计划,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预防艾滋病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的能力。”[28]

2002 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落实初中、高中、大学学段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时间,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播放多媒体教学片等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将学校教育与社区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学生把相关知识传递给家庭以及社区其他成员,以带动社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29]

2003 年,教育部专门发布了《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大纲》,具体安排了各个年级所应学习预防艾滋病的上课时数及授课方式,“通过专题教育形式,使学生了解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课时从地方课程中安排(初中6课时、高中4课时),建议理论教学与讨论活动的课时比例为 1:1。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及当地实际情况,在保证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鼓励拓展与艾滋病预防相关的青春期教育等教学内容”[30]。由此可见,国家及相关部门对中小学预防艾滋病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提出:“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农村和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重点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教育部门要将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纳入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学计划,落实教学课时。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要深入持久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采用咨询、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向就诊患者、服务对象宣传艾滋病防治和安全套使用知识。”[31]

2005年,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提出:“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信息网络。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及相关规定,城乡各类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纳入卫生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内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妇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促进生殖健康的全面发展。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培训,提高各级各类卫生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能力与水平。将人员培训纳入单位考核机制,定期进行考评。”[32]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提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督促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开展有关课外教育活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应当组织学生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33]

2006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通知》,提出加强大众媒体宣传教育,加强公共场所和社区宣传教育,加强工作场所和校园宣传教育。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建筑采矿等行业和大型工程建设单位,要将艾滋病防治政策及相关知识培训纳入职工岗位培训和行业安全教育,每年至少开展1次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普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要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高等学校要发挥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34]

2006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和谐校园的意见》,提出强化安全与健康教育,提高师生安全卫生防护能力。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要把安全与健康教育纳入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课时保证[35]

2006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了《全国“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的指导方针,构建大宣传、大联合的宣传教育新格局。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传播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和预防性病、艾滋病等科学知识,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加强与教育部门配合,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人口和计划生育、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的课程[36]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建立以公益类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公共科技服务体系,依托高等学校和重点科研机构,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研基地和学科体系,组建若干多学科交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等以上学校要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纳入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或开设专题讲座等[37]

综上,这一阶段所出台的相关性教育政策由之前单纯包含性生理,逐渐纳入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预防艾滋病、性病等内容,使得性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更加细化、更加适应多元性文化社会对性教育的发展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