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积极创新成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积极创新成果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积极正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真正符合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〇〇后”大学生的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和成长规律。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积极创新成果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减少或消除、甚至是没有心理问题与疾病。这种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容易造成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问题行为,注重对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马斯洛认为:“如果一个人只偏向了人性中的黑暗的一面: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的、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信念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哲学。”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运用积极的视角研究人类的行为,重点发掘和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巩固与加强积极力量。

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遵循“〇〇后”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规律,充分发掘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加强潜能和积极因素的开发。注重关注大学生已有的积极心理,坚持积极取向的评价方式,强调大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借助兴趣、快乐与挑战等积极体验来调动大学生的成长动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形成积极人格,大幅提升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这种积极正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真正符合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〇〇后”大学生的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和成长规律。

(一)始终坚持正面引导的积极性原则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要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大学生,强调寻找他们身上的积极力量,用积极的视角重新发现和解读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前无处不在的网络确实给“〇〇后”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如果因为这些消极影响而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甚至提出要限制大学生上网,反而会得不偿失。从各个高校的心理普查结果和心理咨询中心接待的情况来看,大多数“〇〇后”学生的心理都是正常、健康、富有朝气、积极向上的,具有突出心理问题和明显心理症状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应该始终坚持正面引导的积极性原则,通过对“〇〇后”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发展性目标,用积极的理念优化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从而使大学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积极适应社会,积极应对问题,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正面的引导才能真正促进“〇〇后”大学生的心理成熟、人格完善和稳定,帮助他们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

(二)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层立体网络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般是以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为主。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倡导全方位、全过程和全面渗透,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帅,以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为载体,以大学生心理委员为朋辈助理,以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为正能量氛围,由此形成一个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多维的交叉立体网络。在具体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上,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强调知识和认知的接受与改变,而且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孟万金教授曾列出增进开发心理潜能、完善积极人格、发挥智能优势和主观幸福感等14项核心内容。根据“〇〇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国外积极心理学理论发展和国内学者的理论实践探索,课题组提出,“〇〇后”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概而言之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个体层面上要培养“〇〇后”大学生乐观、坚定、自信、勇气、宽容、智慧等积极的人格特质;二是在主观层面上要强化“〇〇后”大学生愉快、幸福、满意、希望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三是在群体的层面上要强调促进“〇〇后”大学生的利他行为、美德、恋爱责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积极的组织环境系统的完善。(www.xing528.com)

(三)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

国外已有不少国家成功开设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2006年,本·沙哈尔博士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幸福课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听课人数超过了多年来一直独占鳌头的经济学。这门课程创下了哈佛大学听课人数最多、最受欢迎的课程纪录。国外课程的成功开设给国内的积极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带来启示和信心。当然,我国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起步较晚,课程教材还有待编订,教学设计有待开发,课程形式有待创新。但在一些有心理专业背景的高校,可先结合团体心理训练,开设以幸福体验为主题的系列课程,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引导“〇〇后”大学生获得信心、希望和幸福感。

(四)利用网络平台,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

一方面,网络的应用,可以提高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与效率。如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网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成长、恋爱、就业等方面的疑惑,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的需求,介绍学习方法,进行就业指导等,从而更有效率地做好积极心理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即时工具加强与“〇〇后”大学生交流,可以在深层次上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课题组访谈发现,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内向的大学生,如果关注他们的空间、微博等,却能发现他们充满激情的、完全不同的另一面。因此,运用网络的方法拉近与“〇〇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可以让老师、辅导员与他们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平等对话,从而开辟一个更广阔的接触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