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是21世纪一种新的理论观点,2000年,塞里格曼(Seligeman)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他指出,21世纪,心理学研究要转变传统的以干预和解决人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为主的病理学方向,而把注意力转向对于人的积极潜能和积极力量的研究和利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谢尔顿(Kennon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将积极心理学定义为:“积极心理学是利用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力量、潜能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门科学。”当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和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
(一)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是指当个体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愉悦感和快乐感等主观体验。密歇根大学的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提出了第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即扩展—构建的积极情绪理论(broaden-and-build),他认为各种具体的积极情绪如高兴、兴趣、满足感、自豪感和爱等,表面看来不同,但均能扩展个人瞬间的知—行(thought-action)能力,由此反复积累的结果能增进个人资源和心理成长,促进幸福感的提升。积极心理学用实验的方式验证了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扩展人们的注意范围和思维及行动范畴,能够帮助人们建构出沉浸式的个人自主自愿,从而使人们的行为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的人格特质,即积极的个性特点,它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积极心理学提倡研究积极人格特质,认为积极潜能与积极人格能够彼此促进,对个体潜能的挖掘与强化有助于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人格特质则能帮助人们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更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产生积极人格的根源与生理机制方面,大多围绕以塞里格曼为核心的“价值在行动”(Value In Action)这个项目展开。主要以“积极人格特质”(Character Strengths)为核心词对人类的积极人格特质(Character Strengths)和美德(Virtues)进行研究,把人类的积极人格分为6种核心美德:智慧(获取和适应信息,来致力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特质)、勇气(个体在面临困难时,在意志力量的驱使下达到目标的积极特质)、仁爱(表现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积极特质)、公正(社会层面的,表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积极特质)、节制(调节个体行为活动以保护自己的积极特质)和卓越(促使个体参与到大的环境中去,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特质);围绕6种核心美德把人类的美德(Virtues)和优点(Strengths)分为24种积极人格特质,如图7-1所示。(www.xing528.com)
图1 6种核心美德和24种积极人格特质分布图
(三)积极的组织系统和环境
积极个性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的形成都需要有良好的氛围,积极心理学提倡要有使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积极的组织系统一是要建构公民责任感和道德等大系统水平上的积极国家环境;二是要培养建立具有良好关系的社区、高效能的校园以及健康的家庭等的积极小系统。积极的组织系统和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积极的人格特质形成,影响积极的情绪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