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内资源整合与准确把握

校内资源整合与准确把握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准确把握校内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首先有赖于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因此,学校要从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出发,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此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人格被认为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已有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内资源整合与准确把握

(一)准确把握校内资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首先有赖于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基本的校内资源包括校园文化资源和校园人力资源。

1.校园文化资源及其开发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潜在而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它不仅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还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1)校园物质环境的美化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学生每天都长时间活动在校园物质环境中,其所处环境的优劣必然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

(2)校园精神环境的优化

与校园物质文化相比较,校园精神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直接、更重要,它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校风学风、学校传统、人际关系、课堂心理环境以及规章制度、公约守则等,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它是一种动态文化,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暗示性、持久性等特点。因此,学校要从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出发,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第一,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关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它是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前提。一个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必须建立在一个先进的学校教育理念上,这一理念以一种价值期望、理性目标和精神支持影响着学校全体成员。比如,与学生的快乐健康相比,学习成绩是第二位的,不能以牺牲快乐健康为代价换取学习成绩。

第二,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校风是学校集体长期形成的价值上、言论上的共同倾向,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国内大多数学者将校风定义为由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的合体,如范丰慧、黄希庭认为校风是一个学校的人格,对外表现了学校的魅力和个性,体现了学校的哲学信念和目标要求;对内营造了学生生活、学习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思维方式、精神风貌、心理健康、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良好的校风经过长时间积淀就会形成优良传统,这种传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资源。

第三,完善学校制度管理。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学校应该充分发展制度育人的功能,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形成学校管理网络,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让师生行为有章可循。

第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育活动。学校应积极开展有利于师生心理健康的多样化活动,如校园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团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等,通过各种比赛、训练、表演、游玩、竞选、展览、宣传等,丰富学生心理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把校园打造成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

第五,营造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校园人际关系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洽的人际关系是良好校风形成的基础,是学校育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对师生形成良好个性、健康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情绪放松、心情愉快,有利于师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潜能。同时能够增强团体团结协作,产生凝聚力,有利于学校组织职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对人的情绪产生消极影响,产生心理矛盾、心理压力,挫伤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学校中许多学生的心理障碍就是由人际关系引起的。因此,除了在心理健康辅导课中给予人际关系方面的辅导外,学校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如讲座、团体辅导等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校园人力资源及其开发

学校人力资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资源,它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和谐作用,将给学校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系统。

(1)专业心理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和专业性的工作,专业心理老师是经过规范、严格训练的,具备了专门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资源。学校必须高度关注专业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充分挖掘他们的专业优势,争取最大限度地体现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巨大价值。

(2)人人都是学生心理保健教师

目前我国部分学校普遍缺少专业或专职的心理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让所有教师、工作人员甚至是临时工在学校工作中都承担属于自己应尽的那一份职责,让他们扮演起“心理保健教师”的角色,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发挥应有作用,形成人人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氛围。此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人格被认为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已有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应组织各种学习活动,让每一位教职工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提高工作水平。

(3)学生本身就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除教师团体外,学校内还有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团体——学生。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同伴群体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我们可以建立学生社团。如在全校范围内招募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训练成员,在团体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而这些社团并不是游离于学校之外的,他们在与其伙伴的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其他同学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也能起到应有的感染作用。此外,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对于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学生群体,我们要给予不同的引导:对于正面型非正式群体与正式学生群体的目标一致,应引导他们发展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多带动周围的同学;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往往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但没有形成破坏性,对于这类群体首先要进行了解,可以根据群体的性质有意地安排他们参加学校团体活动;对于破坏型非正式群体,可以进行个体教育。

3.校园网络资源及其开发

2018年7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创新宣传方式,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页和新媒体平台,广泛运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心理保健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创新实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它方便、快捷、高效、实用和超越时空的优势得到广泛认可,构建“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实现“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2.0技术,并努力向“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3.0技术转变,探索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路径,发挥互联网优势,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和人格发展提供新的方式和方法。

(1)建设智慧育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掌上系统

第一,“互联网+掌上心理系统”功能设计。七大功能模块:测评管理、咨询管理、活动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异常危情管控、心理科研、心理健康档案

第二,“互联网+掌上心理系统”的使用便捷高效。具有以下特性。消息即时性:发送咨询通知、活动通知、资讯通知、测评通知时,每一个通知都能精准定位给需要的学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知晓。测评便捷性: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测评,并且能在咨询前、咨询中、咨询后随时做测评。咨询预约的高效性:通过系统将预约方式整合为两个模块,一是线上预约,二是通过平台预约线下,两种方式整合到一起避免烦琐操作。咨询的便捷性:咨询时间相对宽松自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咨询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将自己的心理困扰以及个人成长发展困惑等需求问题,用文字自由透彻地表达出来。咨询师可以自行排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心理咨询师,咨询师也可以反向选择是否接待来访者或是转介。档案查询便捷性:通过综合档案查询,可以直接快速地查看到学生的个人信息以及咨询、活动、互动、测评的所有信息。

(2)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课程学习、心理讲座、面对面心理咨询和开展心理活动等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突破了时空限制,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覆盖面,呼应了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为根本任务的理念。通过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掌上系统、心理网站、心理中心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理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得学生无论身处任何角落都能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当前,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手机,他们愿意接受来自各种新媒体平台推出的具有新颖性、图文并茂的心理知识信息,而且这些信息量大,可选择性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便利和私密的空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预约咨询或者与老师互动,同时,为不愿接受面对面咨询,希望保护个人隐私的同学提供了一种重要方式;“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交流空间,如:在线匿名交流互动、心理求助、心理信箱、BBS、在线心理测评等,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发泄空间,更重要的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发现危机的途径,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运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心理活动,把活动的报名、过程、结果呈现均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和推广,使得活动的覆盖面和活动的效果大大提高;“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了非常好的档案管理和信息查询功能,学生在网络系统所做的心理测评、参与的活动、咨询的情况、浏览的信息、发表的评论和发出的求助信息等均能形成大数据,对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3)建设适合互联网传播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www.xing528.com)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主体对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就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主体感受,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这些资源都要有利于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养成心理健康意识,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技能,还要符合学生的接受方式。在普及教育的心理健康课程中,高水平慕课作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开放式教育形态,通过视频课程、直播课程、线下互动等混合式教学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增强情感体验,必将成为有效的实践化路径;通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推进有利于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也有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更符合每个人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网络平台推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相关信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来设计,充分利用短视频、音频等手段增加吸引力,同时,推送文字信息时尽量图文并茂,甚至可以用漫画的形式来呈现,以此来提升关注度和阅读量;把大学生可能会涉及的心理相关知识制作成5分钟的短视频或者5分钟的音频,收集和制作大量的具有新颖性的心理知识图文库,接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网络系统中专门设置心理课堂、心理阅读等栏目。

(4)构建一支“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一支懂互联网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要构建学校心理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辅导员、朋辈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各级工作队伍明确职责和工作任务,并形成既互相联系又层级清晰的工作格局;其次,建设一支懂新媒体技术的学生骨干队伍,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拍摄制作音、视频节目,设计制作推送图文并茂的心理健康知识信息;再次,加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与指导,建立一支新型的懂互联网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懂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还要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能熟悉互联网的语言和沟通交流方式。

(5)培养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心理平台的黏性

“互联网+”心理平台建立起来后,如何让学生愿意使用,培养学生的使用习惯和黏性是关键。一是“互联网+”心理平台最好是手机端的,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和帮助;二是“互联网+”心理平台的使用要便捷和顺畅,信息经常更新,所提供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三是新生心理测试通过“互联网+”心理平台进行,同时,测试的内容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测试并获得测试结果;四是通过经常性的心理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的使用习惯,尤其是开展一些适合大家参与的网上活动;五是在“互联网+”心理平台建立一些自我调整、自我疗愈的内容及能够体验的一些心理小技巧等;六是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如参与活动的奖励机制,参与活动加学分的机制等。

(二)科学整合校内资源

1.为什么要资源整合

(1)教育效果最优化的需要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显然不是单纯地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或者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所能完成的,因此,形成、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也应该是多渠道、全方位的。校园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等本身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效地整合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学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拥有了最持久、最可靠的依托,教育效果才会更加优化。

(2)学生心理和谐的需要

学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但学生心理变化是微妙的,对他们的辅导稍纵即逝,只有对学生随时随地施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理影响,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因此,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校内资源,就是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融入学校环境之中。

(3)教师心理和谐的需要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但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尽管绝大多数是潜在的问题,但它们都需要得到心理健康的援助和支持。整合学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有助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形成自助能力,促进人格完善,实现专业发展。

2.怎样做好资源整合

(1)学校领导具有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要实现资源的整合,首先要求学校领导要具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一是要认识到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不仅是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二是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是各项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三是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实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教育才可能和谐进行,才可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建设一支专兼职合理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应该创新师资培养模式,研训结合,促进专兼职心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打造出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

首先,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可以采取教师全员受训、考核、颁证等一系列措施,让学校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基本理论、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和教师压力应对等内容。

其次,面向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培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角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通过培训,整合班主任队伍,帮助他们树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心理氛围,在班级管理、班级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最后,面向心理教师,开展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对于学校来说,教师心理辅导关键在于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学校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让教师参事议事、改善工作条件、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等等。还要设置或依托专门的教师心理辅导机构,坚持教育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辅导方法多样化,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通过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整合教师队伍力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3)积极开展有利师生心理健康的多样化活动

体验是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的原则,心理体验的内化离不开环境的感染熏陶。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举办活泼新颖的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组织各类社团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表达思维成果和感情,获得切身体会,加深教学情境在身心结构中内化积淀的程度。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活动中交流情感,拉近心理距离,更有利于教育。

其一,训练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拓展训练的本质是一种体验式培训,通过拓展训练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亲自参与,从而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团队成员共同之间互相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自我认识。比如“解手链”“扫雷”“一圈圈到底”等活动,使孩子们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学会倾听,学会合作,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其二,比赛活动。主要指诸如演讲、辩论运动会、学科知识竞赛等具有评比学生才艺和检测学生心理素质功能的活动。学生通过参与竞争,看到自身优势,养成自尊、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更体会到在集体生活中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重要性,也可以让个别妄自尊大的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其三,求实活动。即“实话实说”和开展调查采访活动。实话实说,就是要求学生彼此真诚相待,不虚假,不伪装,克服心理障碍,以做到既能正确认识、评价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也能客观认识评价自己。而开展调查采访,旨在接触本土风情,乡土文化,追踪新闻热点,透视社会本质,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积淀个人感受,培养务实求真、直面人生的心理品质。

其四,表演活动。比如适合学生的校园心理剧,具有参与性、自创性、体验性、直观性、启发性和回味性的特点,根据不同时期心理辅导重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新变化,针对心理热点问题,组织学生编排心理剧,将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其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从中培养、提高洞察力,借此走出困境,实现自我整合和人际关系和谐。

其五,游玩活动。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游戏,观看影视,外出旅游等活动。可以开展猜灯谜、拍卖会、跳蚤书市、春游秋游、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或校外影视单位的支持观看优秀影片,借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调动认知积极性,减轻心理压力,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从而培养鉴赏力和创造力。

其六,仿效活动。青少年具有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易受来自各方面人物思想观点的影响,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仿效的模式,然后以其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为此,鼓励学生在一定时期内推出先进典型、模范代表,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性地模仿学习。这对提升学生素质,净化心灵,也很有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