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进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完整性
对生命的完整性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第一,根据生命存在的不同层次,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目前,大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视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忽视自然生命的现象。教育一般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文化属性,强调个体的社会价值,当个体存在和社会价值之间产生冲突时,个体被要求牺牲自我,来实现社会的利益。而牺牲的对象包括个人利益之外的东西,甚至生命,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分学生轻视自然生命,不珍爱自然生命。生命教育提倡在珍爱生命的前提下,对生命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在个人利益与精神自由、社会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提倡在保持生命完整性的前提下,谋求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发展。
第二,生命一般的完整性包括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教育一般比较重视大学生在校的生命发展和完善,强调的是掌握知识、学习技术、训练技能,以便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才,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整体性特别是对生命中的死亡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的教育。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一般教育很少对学生进行死亡方面的教育,学生在不了解死亡的真相和威胁的前提下,失去了生命存在的动力和紧迫感,失去了对生命的珍惜感。生命教育关注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有关死亡方面的教育,传授学生有关死亡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待死亡的正确态度,从而使其正确地认识死亡、珍惜生命。这有助于促进学生认识生命的完整性,追求完整的生命。(www.xing528.com)
第三,生命的完整性还包括认知、情感的统一。认知是人的智能的认识活动,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心理体验。认知与情感虽是不同的心理活动,但二者是紧密相连的。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没有人的认知活动就不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而如果没有情感的推动,人的认知也就不可能发展和深入。认知与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生命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价值。注重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在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感悟、体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感教育只有融入知识、智慧之中才会激发理性的生命,真正提升生命的质量。
(二)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现代社会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使部分大学生迷失了人生的坐标,忘却了人生目标,虽然学到了“何以为生”的本领,却忘记了思考“为何而生”。他们把物质财富、技术力量、科学知识作为生命追求的目标,对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等生命本身带有的实质性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不少大学生对生命感到彷徨、消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对生命的存在产生怀疑甚至轻易放弃。因此,生命教育要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人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当他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以及人生中的种种失落与痛苦时,才能正确而客观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反之,则容易造成个人的挫败感,一旦遇到困难,就可能选择向困难低头,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