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从大学生进入大学到离开校园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最终使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
大学生只有在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并期望更美好的生活的情境下才会想要不断提升自己获取幸福的技能,才有意愿去改善提高自己的心理资本水平或心理健康水平。如果一名大学生连最基本的求生意愿都没有,觉得人生没有希望、活着没有意义,那么他断不会产生想要提高自身心理资本之类的想法。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包括个人成长和健康教育,也包括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它关注学生人生的整体性和其全部的生活历程,重点探讨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使学生具备作为一个学识公民所应有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沟通技巧,促使学生形成参与和承担行为结果的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若进行生命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帮助与指导大学生树立生命意识,认识生命意义,激发生命潜力,促进生命成长,提高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大学生活着、活好、活美。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开始在中小学校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人的生与死,促使学生以理解、平和的态度面对生命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他们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美国生命教育是对当时美国青少年学生吸毒、暴力、早孕、自杀等现象的反思,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品格教育和情绪教育。我国港台地区对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比内地要早一些、深入一些。我国香港地区的学生生命教育范围很大程度上也还是基于青少年犯罪的基础上制定的,或是如何应对生理和心理危机教育等。我国内地直到20世纪末也还只是在学校开设一些关于安全知识教育以及中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生命意识教育的部分零散内容的课程。随着中学和大学校园伤害他人事件和自杀事件的日益增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之后,我国内地的生命教育的研究高潮刚刚开始。
近年来,生命教育受到关注的程度不断提高,但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仍存在着开展不普遍、不系统、不规范、不平衡的现象;同时,关于生命价值的理论研究还处在零碎、片面、形而下的阶段,没有达到系统、理性、体系化的高度。从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来看,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人生价值迷茫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现实社会中物质与精神的失衡,知识本位、技术至上的价值观,加上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的介入,使教育过于工具化,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扩展知识、提高能力上,使得教育在谋求如何生存的本领的同时,忽略了对为何生存的思考。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打击时,由于缺乏生活的目标,缺少抵御挫折的能力,而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容易走向自我毁灭;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更关注物质的索取和生存技能的培养,过分夸大个人生命价值的无限性、终极性,忽视了对人生目标、人生信仰、社会责任的追求。两种错误的价值观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当代大学生缺乏生命教育而导致生命意识的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他们不能激活与生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和热爱之情,培养出应有的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的具体内容(www.xing528.com)
第一,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教育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所以,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从人生的终极问题上思考生命、理解生命,从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捍卫生命,建立起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和对人生的崇高追求,是高校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客观需要,也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选择。
第二,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祖国最为宝贵的财富,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是教育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促进他们的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帮助他们在人生中更好地成长。
第三,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冲击,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的同时,一些有害信息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当个人生活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怀疑,甚至轻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
第四,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大学生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在此时期,他们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卑闭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更加激烈,加之家庭贫困、学业和人际关系协调困难等问题,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耐挫力,容易走向极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育工作必须正视大学生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实际,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第五,开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对生命意义的正确理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没有正确的生命观作为个体的人存在的基础,就没有人的发展,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生活是美好的,但也充满矛盾和艰难,有了对生命的正确理解,就有了应对矛盾和困难的积极态度,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思想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