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价值中立原则当大学生因学业受挫、恋爱失败、人际冲突等原因导致心理危机时,原因多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应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在尊重、理解、共情的基础上,避免以任何个人或社会的价值规范来影响来访者,不对来访者的经验作价值判断。例如,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应与学生干部和学校其他部门,比如心理咨询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

社会竞争激烈,学习就业压力增大,加上身心疾病、感情波折和经济困难等因素,大学生心理危机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自杀和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已经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自杀(伤)、杀(伤)人、离家出走,这些事件近年来在高校校园中时有发生。人们不禁要问:今天的大学生怎么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悲剧事件的发生?相关的研究表明,心理危机是引发诸多悲剧事件的“元凶”。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危机,科学应对它,有效预防和干预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危机概述

1.心理危机的含义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创始人开普兰从1954年开始对心理危机影响做了系统研究。他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当出现重大问题或变化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累,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出现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

2.对心理危机的认识

心理危机就是当一个人而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应对能力时,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应该认识到:首先,心理危机是人们而对自认为其自身现有的能力和方法不能克服或解决面临的困难或境遇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其次,心理危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失衡状态,高度紧张、焦虑,难以自我控制,情感、认知和行为功能失调,心理处于崩溃边缘。最后,心理危机是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及时调节和干预,可以使这种状态得到有效缓解和消除。

心理危机的后果往往是危险和严重的,忽视心理危机,不仅是无知的,更是不负责任和不能允许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警惕心理危机的意识、辨认心理危机的常识,更应该具有对待一系列危机的科学态度和基本能力。

3.心理危机信号的识别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状态的大学生,他们一般表现为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行为等方面有较大改变,且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法应对。

对存在下列因素的学生,可以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并注意心理危机信号的早期发现。

(1)重大改变。如个体生活中发生重大事件、遭受挫折境遇、面临严峻挑战、遇到严重阻碍。

(2)无能为力。惯用的干预策略防御机制失效,努力尝试解决失败,产生严重的乏力感和失控感。

(3)心理失衡。以往平静、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被打破,各项功能出现明显失调,认知狭窄负性(只看到消极、悲观、无望)、情感低落、易躁(抑郁、烦躁、易激动)、行为刻板(不能做灵活的选择、作为或重复无效行为)。

(4)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有严重心理问题或有自杀倾向。

(5)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当前有自杀倾向,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

(6)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躁狂症恐惧症等心理疾病。

(二)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最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虽然大学生心理危机存在一定特点,但导致危机的原因复杂,致使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很难找到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要始终坚持原则,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

1.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预防原则

导致危机最本质的因素是压力和问题的重要性,当个人经历或目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旦超过其平时身心所能承受的压力,又无法通过常规的问题解决手段去对付面临的困难,便会陷入惊慌失措的情绪状态,从而使个人失去导向及自我控制力。这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局面,它具有引起人的心理结构颓败的潜在可能,因此必须尽早干预,一般在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以内为佳。

(2)发展原则

危机既意味着“危险”,又存在着“机会”。一方面危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当事人寻求帮助。如果当事人能利用这一机会,则危机干预能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危机干预应遵循“促进当事人和当事人所在团体的发展”为基本原则。通过危机干预,充分调动当事人的积极资源,在有效应对当前危机的基础上,从中获得新的经验,重整认知结构,能够从不利中看到有利,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使自己变得坚强和自信,全面提高应对未来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3)释放为主原则

心理危机是不良情绪积累到超过心理防御临界点而发生的。理性的压力和非理性内驱力潜意识状态)经常出现相互倾轧。即使理性获胜,个体也将产生抑郁或焦虑,如果能及时恰当地释放这种不良情绪或冲动,将很好地减轻心理压力。有关研究显示,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中的大学生以性格内向者为主,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喜欢与人交往,适应困难,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致使来自内部的欲望冲动和外部刺激形成的不良情绪日积月累,遇到生活事件的刺激时更易出现心理危机。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尤其要及时提供释放的机会。

(4)价值中立原则

当大学生因学业受挫、恋爱失败、人际冲突等原因导致心理危机时,原因多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应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在尊重、理解、共情的基础上,避免以任何个人或社会的价值规范来影响来访者,不对来访者的经验作价值判断。即“教育者需要超然于双方价值观念的冲突,采取中立的态度,创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从而使来访者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于处在危机状态中的大学生主要是启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心理支持系统,暂不对导致危机的原因、危机行为等进行道德、情感或法律等方面的评判,只给予危机个体一些关爱和帮助,使他们找回生存的勇气和信心,迅速脱离危机。

(5)多方参与干预原则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功干预要靠多方力量的参与和协调。例如,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应与学生干部和学校其他部门,比如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校学生工作处和校保卫处等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沟通商讨危机干预的常规措施,组成立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支持系统。这样在危机真正发生时,能做到协调有序、有规可循,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辅导员除了与学校各方面配合工作以外,在对心理危机高危个体或人群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还必须有家长或亲属、朋友、同学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制度

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分批对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宿舍管理员,保卫人员,各班心理联络员以及各研究生会、学生会主要干部,社团负责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培训。

(2)公布应急求助信息

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发放资料、网络专题咨询等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了解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的人有何表现。如何进行干预,公布心理求助热线电话、校医院急救电话、辅导员电话等。

(3)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监测网络

监测网络采取“五级网络”模式,每一级网络都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向上级网络报告。“五级网络”(以下简称“五级网络”)是指学校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工作设立的学校、职能部门、学院三级工作机构和班级、宿舍两级学生干部,具体包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

(4)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

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关注有严重生理和心理疾病以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采取重点辅导、专人管理、及时矫治的措施。

(5)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应急处理机制

全校性的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由二级网络统一进行综合评估,做出初步判断,提出处理办法。院系性的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由三级网络统一进行综合评估,做出初步判断,提出处理办法,并将评估、判断和处理情况上报二级网络。二级网络在综合各院系情况的基础上,再将情况上报一级网络。对自伤、自杀(或自杀倾向)者立即送医院救治或进行监护,并报告上级负责人。由当事人亲近的一至两位人员或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心理救护,稳定和疏导情绪;帮助危机当事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向危机当事人提供应对机制并与其共同制定缓解危机的行动步骤;注意危机后期的安全保护和心理康复工作,防止意外再次发生。

(6)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档案

三、四、五级网络要将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情况详细记录,将书面材料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处存档,以备必要时调用。

(7)建立和强化大学生心理辅导制度

提高心理辅导质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营建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让“珍爱生命、美丽心灵”“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追求成长、超越自找、完善自我”等心理健康意识深入人心,使大学生学会用心理保健知识维护自我心理健康。

对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而言,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力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但教师、管理者、同学、家长、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从危机干预的体系建构来讲,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中心(如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中心)常常难以做到有效干预,它需要学校不同部门、机构的相互配合,这些部门和机构包括学生处、校医院、保卫处、院系学生工作委员会、辅导员、学生会等。

(三)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自杀的心理学家费立鹏教授曾呼吁:“自杀,一个都太多。”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居第五位,而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排在死因首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自杀率相对较高,近年来自杀人数也呈上升趋势。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南京部分大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杀率约20/10万。虽然自杀在大学生总体中只是极少数,但由于生命的不可逆性,其影响、危害及后果都极为严重。因此,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预防自杀,保障生命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的完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大学生自杀均已成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1.自杀的含义

自杀是指个体自行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它包含三个要素:自杀动机或想死的念头、可能导致本人死亡的行为、死亡的结局。

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个别学生在遭到挫折或打击时,表现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为逃避现实,为解脱自己而准备把自杀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例如,某位大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大学生活难以适应,成绩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会使自杀倾向者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表现出谈论自杀、暗示自杀等直接或间接表现自杀企图的信号。其一是自杀倾向者内心激烈动机冲突的行为表现;其二是自杀倾向者有意无意发出的求救信号,意在引起别人的关注或赢得别人的救助。此刻,如能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帮助,寻找问题解决之道,自杀倾向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以更积极的态度直面困境。这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故这个阶段是自杀预防的最佳时机和关键阶段。遗憾的是,周围的人往往有一种认识的误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自杀倾向者发出的信号,疏忽其一系列暗示和反常行为,悲剧发生后才如梦初醒,懊悔不已。(www.xing528.com)

第三阶段,自杀倾向者平静阶段。自杀倾向者似乎已从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决死意志坚定,情绪逐渐恢复,表现出异常平静,考虑自杀方式,做自杀准备,如买绳子等。等待时机一到即结束生命。其一,自杀倾向者表现得轻松如常,情绪乐观,似乎已经从心理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不再表现冲突的行为。其二,主动与人接触。有些人开始向好友分发心爱的纪念品,有些人向有隔阂的人表示宽容或寻求谅解。此时他人以为其已回心转意,心理状态已好转,从而放松警惕,放松对自杀倾向者的监控。当然不排除是自杀倾向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但这往往也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倾向者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2.大学生自杀危机的识别

很多自杀者,其实并不是完全想死,只是死这个心结没法打开,也没有人去帮助他们打开,于是选择了自杀。自杀者自杀前会有种种征兆和自杀企图,他们的自杀可疑行为没能引起周围的人足够的重视。

(1)大学生自杀的预兆

第一,言语征兆。有自杀念头的大学生会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情或拿自杀开玩笑,流露出无助、无望的情感。他们会谈论自杀的计划,包括自杀方法、现有的自杀工具、时间和地点。他们会有与亲朋告别等言行,直接说出“我希望我已经死了”,或间接地说“我再也受不了了”等。

第二,行为征兆。行为征兆表现为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中断与他人的交往,退缩,独处突然增多,或危险行为增加等。

第三,其他征兆。躯体征兆,如进食障碍失眠睡眠过多等。有过自杀未遂或有过自伤行为。最近周围有人自杀,尤其是亲友或崇拜的明星死亡或自杀,或有其他损失,如父母离婚等。

(2)大学生自杀企图的表达

了解自杀企图是识别自杀的前提条件。心理学家威海顿提出13种青少年自杀企图表现,如下:

第一,向他人寻求帮助。

第二,希望从挫折的环境中逃离。

第三,将可怕的想法表达出来。

第四,试图影响他人或使他人改变主意。

第五,忽然表达对别人的爱。

第六,对于过去做过的事向某人道歉。

第七,为他人做些好事。

第八,害怕重复他人走过的路。

第九,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

第十,发现对方是否真爱自己。

第十一,情况不能容忍以致他必须做些事情改变却不知如何改变。

第十二,生活失去控制却不知如何使其回到轨道

第十三,想死。

任何一种自杀企图的表示,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大学生自杀倾向的预测

对有自杀倾向者的预测主要通过心理测验和心理健康调查,以及依靠临床经验判断。在各种心理测验中最为简单易行并且在筛选心理障碍中有明显作用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UPI)。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

4.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危机干预

9月10日是全球“预防自杀日”,自杀行为的预防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工作。自杀的危机干预指对已有明显自杀企图或已进行过自杀尝试和自杀未遂的人进行干预和调停,防止其进一步的自杀行为。

(1)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

首先,普及大学生的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常识。开设自杀行为预防和危机干预讲座。自杀预防教育旨在通过举办讲座、散发学习材料等手段来提高大学生对自杀行动的认识和控制,使其突破情绪抑郁时的自我封闭,客观地看待人生,以增强对自杀意念的抵御能力。

其次,建立危机预警等社会支持体系。处于自杀危险状态下的大学生担心一旦暴露了自己的自杀想法,就会被别人当成另类看待,而忽略了在他们身边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如老师、同学、家人等。而心理学研究指出,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建立有效且正向关系的需求。在一种无助的情境下,关心、照顾与亲密的互动关系,就是一种“支持”。对于自杀的社会干预,就应该形成一种有效的支持性社会环境。所以,当大学生处于自杀危机时,应引导其寻求有利的社会支持,如选择自己信赖的朋友或亲人,分享自己的苦恼,使其能得到及时、有益的帮助。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建立危机预警体系,如构建“班级心理委员”大学生学生互助工作模式,设立心理委员培训制度,有利于对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大学生进行帮助。

最后,大学生建立理性认知。大学生的成长,依赖于自己的体验和内化,建立理性认知。而当大学生处于自杀的心理危机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很难做到理性认知,善待自己。要建立理性认知,善待自己,首先必须转变诸如“我一文不值”“我走了,别人会过得更好”等非理性认知,以理性认知去替代之。一是放松身心;二是发挥自我教育的潜力,磨炼意志,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并合理宣泄,消除孤单感和失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2)矫正自杀的非理性观念

社会大众对自杀行为的认识有一些非理性的观念,若不加以矫正,对自杀行为的预防不利。自杀的非理性观念如下。

第一,自杀无规律可循。自杀事件常常带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周围的人常感到意外。其实大部分自杀者都曾有过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求助信息。他们在决定自杀前会因为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而发出种种信号。

第二,宣称自杀的人很有可能自杀。研究表明,50%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曾向他人谈论过自杀,这种人很可能会有自杀的举动,必须高度重视。

第三,一般人不会有自杀的念头。很多人认为一般人不会有自杀的念头。但是国内外研究表明,30%~50%的成年人曾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念头。对于性格健康的人,自杀意念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很少发展为真正的自杀行动;而性格或精神卫生状况存在问题的人在缺乏社会支持时,自杀念头有可能转变为自杀的行为。

第四,所有自杀的人都是精神异常者。事实证明自杀的人大多不是精神病人,只有20%的自杀者有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自杀者都是正常人。

第五,自杀危机改善后就不会再有问题。自杀危机改善后,至少在3个月内还有再度自杀的可能,尤其是抑郁病人在症状好转时最有危险性。

第六,对有自杀危险的人不能提及自杀。实际上受自杀困扰的人往往愿意别人与他倾谈,听他诉说对自杀的感受。如果故意避开不谈,反而会因被困扰的情绪无从分解而加重情绪问题。

第七,自杀者非常想死。事实上大多数的自杀者通常是在生死之间犹豫不决的。

第八,有过一次自杀行为,以后还会自杀。事实上他们只是在某个有限的时间会想到自杀。如果他们能够找到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会继续生存下去,生活得会很充实、有价值。

第九,自杀具有遗传倾向。事实上自杀是没有遗传倾向的,然而自杀者的自杀行为对其他家庭成员来说会有很深的影响。

第十,学业问题是青少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学者们研究发现,50%以上大学生自杀者自杀的首要原因涉及与父母的关系,其次是男女感情,然后才是学业问题。

(3)对大学生有自杀倾向者的帮助要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帮助一个有自杀征兆者或自杀未遂者。

其一,倾听自杀倾向者的倾诉。保持冷静和耐心地倾听对方的倾诉,要听其内心的感受,认可他表露出的情感,接纳而不做任何评判,更不要试图说服他改变已有的想法,避免对方逆反心理。

其二,掌握帮助有自杀倾向者的常用话术。询问一个人有无自杀念头不但不会引起他自杀,反而也许会挽救他的生命,所以我们要科学地询问对方是否想自杀或者对自杀的感受。

具体的话术列举如下:一是你有权利自杀。含义:尊重、接纳他,明确是否自杀是你的事,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二是自杀是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出现过的想法。含义:你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自杀念头的人,你自己不必为有这样的想法恐惧或自责。三是自杀是一个人遇到困难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时的一种想法。含义:其实强调自杀是摆脱痛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四是你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你痛苦万分而想到要自杀?这些困难具体是什么?含义:把话题引向深入,发现他的具体困难和痛苦是什么,他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下一步提供心理援助打下基础。

其三,相信有自杀倾向者所说的话。当他说要自杀时,要认真对待,不要答应对方为他自杀的想法保密,而要鼓励他寻求更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其四,对有自杀倾向者采取预防措施。对于你认为那些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的自杀倾向者,要立即采取措施,不要让其独处,去除其身边的危险品,立即陪其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

其五,对有自杀倾向者的紧急救护。如果自杀行为(如服毒、割腕等)已经发生,要立即将其送往最近的急诊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