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家住城镇,在乡村学校教书,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在学校工作,晚上回城镇过夜。在我市这种走教形式一度被制止,被认为是教师纪律散漫问题。然而,“走教”却可以让城里的优秀教师轮流到乡村学校工作,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我国有不少地方执行教师“走教”制度。2013年,甘肃省秦安县在陇城镇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精准扶贫试点,用建设教育园区的办法来破解教育不均衡发展难题。先后投资2916万元,划拨15亩土地,建成两栋96套教师周转住房和一栋教研综合楼,形成了集全镇教师吃、住、行、教研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功能服务小区。教师由园区统一调配,教学由园区统一安排,教研由园区统一组织,单身教师食宿由园区统一保障,教师上课由校车巡回接送“走教”。这一做法,不仅促进优秀教师轮流到乡村教学,而且解决了农村学校分布多而散,教师想往城里走、学生想往外校转问题,还在节约校车开支、历练教师、调动教学热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中国教育报》2016年2月23日第10版)
无独有偶。江西省宜春市,农村教育点多而广,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摸索出新的“走教制”教学模式,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村小、教学点教师不足等“老大难”问题。樟树市(县级市)把农村教师周转房集中建在集镇,教师去村小、教学点走教。吴城乡中心学校教师卢成颖,骑着学校配的电动车,用时半个小时到达她支教的塘下小学,下午4点又骑着电动车赶回中心学校的周转房里居住。教师早出晚归走教,有效地遏制了乡村青年教师流失的状况。铜鼓县是地处赣西北边陲的山区县,地广人稀,学校相对分散且规模较小,村小、教学点教师很难配齐。全县实行大课表授课模式,按照地域相近原则,将邻近区域内的若干所学校组成一个授课区,各学校紧缺学科编排成一个大课表,教师实行走教制,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据《中国教育报》2016年2月26日第3版)(www.xing528.com)
我市的“走教”现象并不稀奇,且教师们乐于接受“早出晚归”的流动形式,已经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习惯。只要建立完善统一的管理制度,在城镇建设教师周转房等基础设施,构建大课表模式,变教师个人“走教”行为为统一安排的“走教”行为,那么我市乡村学校教师紧缺、优秀教师不足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016年4月15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