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琴艺术概述-音乐数据分析

古琴艺术概述-音乐数据分析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唯一一项以乐器申遗的非遗项目。2005年5月中国国务院将古琴艺术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有大、中、小多种,以中型为多。清末与民国年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使古琴艺术逐步濒于绝灭。在数字信息时代,古琴艺术面临新的挑战。

古琴艺术概述-音乐数据分析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诗经》的《国风·周南·关雎》就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记载,此外,古琴也是“高山流水”知音故事的核心因素。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唯一一项以乐器申遗的非遗项目。2005年5月中国国务院将古琴艺术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琴体面板一般用桐木制成,琴底用梓木制成,琴体面板上覆有七根琴弦,琴弦起承露,经岳山、龙龈,止于琴底的雁足。周身刷漆,以黑色为主,也有红色和棕色者。琴身的漆经过百年左右,开始产生断纹。有了断纹的琴音质会更美。凡传世古琴无不经过生漆的修补。古琴有大、中、小多种,以中型为多。其形制和结构基本相同,有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仲尼式最为常见。[131]

古代琴用丝弦,最佳者呈半透明状,称为冰弦。现用钢丝芯缠尼龙弦,音量增大,余音加长,按弦移指的摩擦噪声减少。古琴演奏技法复杂,音色多样,左右手配合演绎,右手技法以内外水平运动为主(向内拨弦:托、抹、勾、打;向外拨弦:劈、挑、剔、摘),左手技法不仅有左右运动(吟、猱、绰、注等),还有上下运动(掐起、泛起等),左右手技法构成了三维立体的运动空间(图8-1)。古琴的乐谱采用独特的减字谱记谱法来记录乐曲,乐谱由一个一个的谱字序列构成,每个谱字由左右手技法的减字符号构成,减字符号要么是整个汉字(如表示琴弦序号的“一二三四五六七”),要么是汉字的一部分(如“乚”)。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熟练掌握,使得生产力得到发展,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古琴成了士族文人阶层修身养性的工具。孔子庄子荀子等先贤圣哲,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了各自的琴乐审美观念,同时也是出色的古琴家。当时著名的琴家有师涓、师襄、邹忌、伯牙、师旷等。中国所见七弦琴最早出土的实物,为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古琴。此古琴的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十分相近,可证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此时的古琴已经充分地呈现出合体全箱式、七弦、两足的形制已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延续到现在。

图8-1 古琴演奏的三维空间立体运动

汉魏和六朝时期,古琴艺术得到了重大发展,文人奏琴开始从身份象征转向个人爱好,个人爱好成了习琴的主要动力,司马相如刘向蔡邕嵇康等就是这个时期的琴人代表。

隋唐时期,社会繁荣稳定,涌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文人琴家,他们弹奏并参与琴曲创作,如王维李白、顾况、白居易温庭筠等,著名的琴家有贺若弼、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等。大量文人的参与,使琴曲创作及演奏技法不断提高,同时也推动了斫琴工艺的发展。唐代的斫琴名家以四川雷氏家族为最佳,他们所制的琴被人们尊称为“雷琴”或“雷公琴”,留存至今的古琴文物也以“雷琴”居多。

宋代,琴文化受到皇室重视,宋徽宗赵佶曾设“万琴堂”搜罗天下名琴,统治阶级的提倡,加上文人的广泛参与,使宋代琴曲数量大增,乐曲质量也有所提高。当时著名的琴家有朱文济、义海、苗秀实、欧阳修、宋徽宗赵佶、郭沔等。宋代还出现了官方“琴局”,其琴俱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故称为“官琴”。宋琴的外形也一改唐琴圆拱的特点,变得较扁,形成“唐圆宋扁”之风格。(www.xing528.com)

明、清时期,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琴界也日趋活跃并形成一些琴派,如浙派、虞山派、广陵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梅庵派等。明代帝王经常组织琴工大批造琴,出现了一些斫琴能手。如嘉靖年间,冯朝阳为衡王造琴,涂桂为益王造琴,而崇祯年间还有为内府局监制的琴张。明清时期的著名琴家有朱权、严澂、徐上瀛、尹尔韬、张岱、徐常遇、蒋兴俦等。

清末与民国年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使古琴艺术逐步濒于绝灭。当时也有一些民间古琴团体,他们定期举办古琴活动,如北京的“岳云琴会”、上海的“今虞琴社”等。

20世纪50年代,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当时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文化部(现为文化和旅游部)、广播事业局(现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举办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收集与整理工作,使流失民间的各种传谱得到保护,并录制了一批珍贵的音响数据,后面也陆续出版了一些古琴谱集,如《琴曲集成》等。

古琴既是独奏乐器,也有“琴歌”,琴曲遗产丰厚,保存至今的古琴书籍和琴谱集约170种,有三千多首琴曲谱,许多琴曲源远流长。古琴的琴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表现喜怒哀乐的情感乐曲,也有描写历史故事、诗情画意、自然风光等的叙事述景乐曲。

比较著名的古琴曲有《流水》《广陵散》《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平沙落雁》《酒狂》《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碣石调·幽兰》《归去来辞》《文王操》《普庵咒》《良宵引》《离骚》《忆故人》《欸乃》《高山流水》等。

古琴艺术扎根于中国文化,它的历史是中国音乐史的一个缩影,推动着中国音乐艺术领域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从文字记录音乐信息,到形成自己独特的组合式减字谱记谱法,从定性的音乐备忘录,到创建定量的琴律计算模型,总是伴随着音乐科技的滚滚洪流不断向前,催化着中国艺术走向新的高峰。在数字信息时代,古琴艺术面临新的挑战。古琴艺术的琴书、琴器、琴谱、琴家、琴制、琴艺、琴论、琴声、琴派和琴人的数据收集、清洗、变换、标注和复用,及其在文本、图像媒体、音频视频等媒体上的新呈现、新特征需要系统研究,古琴的自动演奏、音色感知需要反复试验提炼,古琴文物、古琴古籍等需要修复和复用,这些都面临交叉学科人才缺乏、数据孤岛突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