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空间拓展是指旅游目的地在发展规模上的扩大过程。根据空间结构状态,旅游目的地空间扩展可划分为点—轴结构、旅游游憩带、旅游集聚区、空间一体化4种结构类型。
1)点—轴结构
(1)点—轴结构内涵
点—轴结构(Point-Axe Structures)是由“点”和“轴”组成的空间结构形态,是最简单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点”是指在一定地域的旅游中心地,包括各级区域的集聚点、“增长极”等;而“轴”是由交通干线、通信干线、能源输送线和水源干线结合起来的“基础设施束”,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又可将其称作“旅游开发轴线”或“旅游发展轴线”。点—轴结构可以划分为单一型结构、放射型结构、环绕型结构、网络型结构等多种结构形态(图4.2)。单一型结构是由高级别旅游中心地与低级别旅游中心地直接相连构成;放射型结构是由一个高级别旅游中心地与多个低级别旅游中心地构成,呈现放射状分布;环绕型结构是由一个高级别旅游中心地与多个低级别旅游中心地串联构成,呈现环状相连分布;网络型结构是由高级别旅游中心地与低级别旅游中心地呈网络化连接构成。
图4.2 点—轴结构的4种结构形态
(2)点—轴结构特点
点—轴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层次清晰性和操作简单性。从层次上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点—轴结构,都可以清晰地呈现旅游目的地所包含的要素。通过点—轴结构的展现,旅游者可以看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节点和旅游区。从操作上看,点—轴结构是由旅游中心地和旅游发展轴线构成,旅游管理机构可以根据旅游中心地的分布,安排旅游车辆,准备应急预案,进行旅游目的地管理。
(3)点—轴结构应用
点—轴结构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旅游目的地的分析和规划领域。通过点—轴结构图的展现,不仅可以识别旅游目的地中的高级别旅游中心地和低级别旅游中心地,还可以通过空间结构发现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在旅游目的地的规划设计中,很多地方采用点—轴结构来展现旅游区与旅游节点之间的关系、规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导览图等。
2)旅游游憩带
(1)旅游游憩带内涵
旅游游憩带(Tourism Recreational Belt)是由相互连接的旅游区构成的带状游憩空间,是旅游目的地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形态。美国著名学者冈恩(Gunn)1988年通过把将郊区旅游带与城市旅游系统结合研究发现了特殊的现象,他把城市的核心作为空间上的旅游中心,在外围用了4个环线来划分各个带状区域的旅游特点与功能,通过归纳总结提出都市旅游理论模型,学术界称之为“都市旅游环带模式”(图4.3)。国内学者吴必虎在对上海市郊区旅游开发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ReBAM)理论:发生在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形成的环大城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在旅游实践中,除了围绕城市发展的环城游憩带,还出现了环湖游憩带、环岛游憩带、滨水游憩带等旅游游憩带。环湖游憩带是以某个湖泊为中心发展的游憩带;环岛游憩带是以某个岛屿为中心发展的游憩带;滨水游憩带是沿着某条水系发展的游憩带。
图4.3 都市旅游环带模式
(2)旅游游憩带特点
旅游游憩带的主要特点是距离目标市场比较近。从形状来看,旅游游憩带是带状分布的旅游空间,是串联多个旅游区的发展纽带。如果周边没有足够的市场作为支撑,多个旅游区之间的连接将难以实现。从内容来看,旅游游憩带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在旅游游憩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游憩带分布在大城市周围,以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游憩需要。(www.xing528.com)
(3)旅游游憩带应用
旅游游憩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各个城市对环城游憩带建设领域。环城游憩带的本质是城市居民游憩在城市周边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居民游憩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各个城市开始通过加强城市游憩带的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活空间,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如西安的环城公园,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游憩的空间,还保护了西安的古城墙,提升了西安的城市旅游吸引力。
3)旅游集聚区
(1)旅游集聚区内涵
旅游集聚区(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是由多个旅游区集聚所形成的旅游区域,是旅游目的地为促进自身发展自然或人为形成的空间结构形态。旅游集聚区是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简称,旅游产业集聚现象在西方的旅游空间发展中多有实例,不同的国家或城市,都有旅游集聚区的空间发展实例。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城市中心区以国会山庄和白宫为中心发散两条纪念性轴线,并以轴线为依托布置一系列的纪念碑、纪念馆、重要建筑、广场、开敞绿地和水面,结合周边完善的商业金融等旅游配套设施,发展中心区的旅游空间。如今该城市致力发展的旅游空间已成为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并呈现出旅游产业集聚现象。
(2)旅游集聚区特点
旅游集聚区的主要特点是空间集聚性和功能互补性。从空间上来看,旅游集聚区表现为以旅游景观为依托,各关联单位围绕景观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集聚发展,相互连接形成相关产业的地理集中。从功能上来看,旅游集聚区可以打破传统旅游区的发展极限,推动传统旅游区升级发展。如很多风景名胜区以自然风光为背景,游客在景区的主要活动是观光,且时间仅限于白天。为了消除游客夜晚时间上的活动空白,旅游集聚区在功能上与之形成互补,以多样的住宿、餐饮、休闲、度假、商务等来推动旅游区的发展。
(3)旅游集聚区应用
旅游集聚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各个旅游目的地对旅游集聚区的建设领域。近年来,由于旅游产业集聚区在弥补传统旅游区功能上的巨大优势,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开始加强对旅游集聚区的建设。如位于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八达岭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当代艺术事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广告会展业、设计创意业四大主导产业,使自身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空间一体化
(1)空间一体化内涵
空间一体化(Spatial Integration)是由多个旅游目的地重新组合形成的旅游区域,是旅游目的地高度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形态。空间一体化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区域旅游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的过程。空间一体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阶段,但不是最终阶段,空间一体化要求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不断联结与合作,完善区域内相关旅游设施的建设,推行“无障碍”化旅游,从而带动区域内经济的融合。伴随着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旅游实践中产生了一种“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发挥、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2)空间一体化特点
空间一体化的主要特点是目标市场一致性和旅游效应溢出性。从目标市场上来看,为了推动区域内各地区之间旅游行业的不断融合,空间一体化要求建立统一的目标市场,增强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协同性,强化了区域内旅游业的整体性;从旅游效应上来看,空间一体化在带动区域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会使旅游效应溢出,推动区域内旅游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要素的相互流通与共享,促进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
(3)空间一体化应用
空间一体化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全域旅游的建设领域。为推进以示范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原国家旅游局启动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示范区分为县级(县市级)、市(州)级、省级示范区创建,其中以县(市、区)级为重点。目前,全国共有500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包括海南、宁夏两省(区),91个市(州)以及407个县(市)创建单位。此外,原国家旅游局还批准了海南、宁夏、陕西、贵州、山东、河北、浙江7个省区整体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