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阴阳、五行与气:儒家生态文化揭示

阴阳、五行与气:儒家生态文化揭示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从现有材料来看,气的概念似乎是在阴阳、五行之后才出现的,五行最初与气和阴阳也没有关系。司马迁提出邹衍有两个创造,一是“五德终始说”,把阴阳、五行生克和朝代的更替联系起来;一是“大小九州说”,并未表明五行阴阳之说或者这一学派由邹衍所创造。医和说天有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

阴阳、五行与气:儒家生态文化揭示

董仲舒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他把气分为阴阳、四时、五行,明确地说明了气、阴阳、五行三者的关系。不过,从现有材料来看,气的概念似乎是在阴阳、五行之后才出现的,五行最初与气和阴阳也没有关系。气的出现,进而把气与阴阳、五行联系起来,这是认识的过程;而从逻辑的程序看,气是最为基础性的概念,从气到阴阳再到五行,构成儒家对自然的全面、深入和系统化的认识。

阴、阳起初是一对表示方位的概念,内涵非常具体:太阳照射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诗经》中出现了不少阴、阳的概念,表示的多是与日照对应的方位。最著名的是《大雅·公刘》中的观察山冈的阴阳面和溪流的方向的句子。这是“阴阳”连用的较早的例子。此外,《易经·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尚书·禹贡》中的“华阳”“华阴”“岷山之阳”等说法,也都表示位置。这些阴阳概念都比较具体,还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

“五行”说最早出现于周初,是武王灭纣后殷商遗臣箕子向武王陈述治国的大经大法时提出的,内容即水、火、木、金、土五种具体物质,还不一定是抽象的哲学概念。现在,武王见箕子一事已为出土资料所证实。《春秋左传》还出现过“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说法,《周礼·考工记》也有“五材”的概念。前者据杜预的解释,后者据郑玄的解释,都是指“五行”。春秋时期,墨子孙武等人已经批评过五行相胜的说法,提出“五行无常胜”。这表明五行相生相胜的观点在当时已经相当流行,可能只是未得到精英文化的接受。《国语·周语》史伯曾经提出“和实生物”,说把不同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万物,所以先王把土与金、木、水、火相杂,形成百物。五行在儒家文化中进一步演化为事物的五种性质和五个类别,这样“五行”就成为哲学概念,事物的分类范畴。不仅如此,五行还是自然界事物的联系方式,五行生克是事物的联系模式。五四时期有一种看法,认为“五行说起于战国的后期”,“邹衍是创始五行说的人”。这些观点并不准确。仔细寻绎《史记》,得不出阴阳五行学说由邹衍创立的结论。司马迁提出邹衍有两个创造,一是“五德终始说”,把阴阳、五行生克和朝代的更替联系起来;一是“大小九州说”,并未表明五行阴阳之说或者这一学派由邹衍所创造。相反,五行阴阳之说在邹衍之前就应该已经存在并非常流行,否则他就不能直接用这种观点来解释朝代的更替,而必须首先对阴阳五行说进行说明。(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