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水旱之祭:儒家生态文化的恩泽

中国水旱之祭:儒家生态文化的恩泽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中国气候的特点,水旱是经常发生的事。但是,非常矛盾的是,也正是在儒家的重要经典如《礼记》中、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如董仲舒那里,有不少宣扬水旱之祭的文字,这也形成了一个传统。如前所述,水旱之祭的名称为“雩”。《公羊传·桓公五年》说:“大雩者何?旱祭也。”水旱之祭的原则或原理仍是阳尊阴卑,阴阳各从其类,以类相动。洪涝时鸣鼓攻社,大旱则雩祭求雨。水旱都是天地所为,阴阳之事,为什么有的请、有的攻?

中国水旱之祭:儒家生态文化的恩泽

如前所述,水旱之祭的名称为“雩”。据《说文》的解释,雩是一种在夏天实施的祭祀活动,即向赤帝献乐,以求降雨。《左传·桓公五年》说“见龙而雩”,这里的“见龙”指每年孟夏季节,苍龙星出现于东方,这一月祭祀五方上帝,这是一种常祭。大旱之祭则是一种非常之祭。《公羊传·桓公五年》说:“大雩者何?旱祭也。”何休注曰:“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雩宗”是水旱之祭的坛。前文述及的为民祈福的山川之祭祀,都有求雨求晴的意图。

水旱之祭的原则或原理仍是阳尊阴卑,阴阳各从其类,以类相动。具体做法是久雨则攻阴,久旱则求阳。洪涝时鸣鼓攻社,大旱则雩祭求雨。水旱都是天地所为,阴阳之事,为什么有的请、有的攻?照董仲舒的解释,洪涝是阴灭阳,大旱是阳灭阴,阳尊阴卑,所以,涝则鸣鼓攻社,旱则雩祭求雨。

如前所述,在西方文化中,一神的基督教的普及,消灭了除上帝之外的各类山川大地的灵神。近代以后,启蒙运动又带来了对于自然的“祛魅”,自然成为没有神意的单纯自然,成为物体、客体、对象。这样一来,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变为纯粹的斗争和征服的关系。中国不曾有过西方意义的启蒙运动,没有对于自然的祛魅。但五四以来的科学思潮以及以后的无神论思潮、各种反对封建迷信的活动也形成了对自然的祛魅。在当代中国广泛传播的哲学观念缺乏对自然的敬意,是改造和征服自然,而不是与自然共处。这是现代性的产物,与环境被破坏有密切的联系。祭祀山川的活动保持了对于自然的敬畏,把人和自然通过神意神秘地结合在一起,在历史上起到了保护自然的作用。这种敬畏自然的心态,对于经受过现代化洗礼的人类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