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生态文化:泽及草木 恩至水土

儒家生态文化:泽及草木 恩至水土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司马迁对于黄帝的农业功绩的记载较对神农的记载更为详细。黄帝种植百谷草木,说明在黄帝时代农业有了新的发展,谷物的种类增加了。黄帝大致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有较为先进的农业,已经被考古工作者在各地的发现所证实。周朝的祖先“后稷”,也被认为是农业的继承和发展者。据《五帝本纪》记载,“后稷”又叫作“弃”。稻人的职责是掌管庄稼下地,在水泽之地种植谷物。

儒家生态文化:泽及草木 恩至水土

新石器时代稻谷(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人类文明史上,中国是最早发明农业并且农业技术一直处于最为发达水平的国家之一。1972年冬天,河北磁县群众在开渠修坝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距今7335—10000年伏羲、神农时代的原始村落——磁山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在这个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粟。这个发现把中国种粟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证明中国是粟的发源地。1989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河姆渡发现了7000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在遗址中出土了7000年以前的稻谷,把中国种植水稻的时间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磁县文化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都属于新石器时代。1989年考古工作者还在传说中的伏羲故里河南淮阳县发现了距今46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粮仓。1931年考古工作者在传说的后稷的发源地山西万荣县荆村遗址发现了距今2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高粱标本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记述了神农、黄帝、后稷发明农业的历史。关于神农氏,《史记》的记述很少。从《五帝本纪》推测,神农氏可能是一个率先发展农业的氏族。这个氏族有一个被后人称作“神农”的人,他首先发明了农业,然后这个氏族凭借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一个统治氏族。到轩辕氏黄帝的时候,这个氏族已经衰落。黄帝消灭了这个氏族的最后一个领导者炎帝,最终成为中原地区的统治者。神农氏的创立人为什么被称为“神农”氏?《白虎通义》说,古时候,人们靠吃禽兽的肉为生。到神农的时候,随着人口的增加,禽兽的肉不够吃了。于是神农遵循天道的四季运行规律,发挥土地的作用,发明了耒、耜等工具,教导百姓进行耕作,所以,他被称为“神农”。从《白虎通义》的解释可以推断,农业的出现是因为人口和野兽供求关系的平衡点被打破,野兽供应量不足的缘故。在此我们还可以加上另一个原因,即野兽供应量不稳定,比如在冬天,多数动物冬眠,这时要获得野兽就比较困难。农业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状态,所以神农成为天下的统治者。

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

黄帝取代神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靠先进的农业技术而成功的。司马迁对于黄帝的农业功绩的记载较对神农的记载更为详细。《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修治五行之气,种植五谷”,又说他,播种百谷草木,醇厚的德行感化到了鸟兽虫蛾,旁及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他劳心劳力,勤用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的瑞应,所以被称为“黄帝”。五谷照郑玄的解释是黍(谷子的一种)、稷(谷子或高粱)、菽(豆类)、麦、稻。黄帝种植百谷草木,说明在黄帝时代农业有了新的发展,谷物的种类增加了。黄帝大致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有较为先进的农业,已经被考古工作者在各地的发现所证实。据说宰我曾经问孔子,听说黄帝有三百岁,请问黄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怎么会活到三百岁?孔子说,黄帝劳心劳力,勤用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在他活着的时候,百姓能够得到他的好处长达百年,他死后百姓敬畏他的神灵长达百年,他不在世而百姓仍然使用他的教化长达百年,所以说黄帝三百岁。

周朝的祖先“后稷”,也被认为是农业的继承和发展者。这当然表明了农业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据《五帝本纪》记载,“后稷”又叫作“弃”。他儿时做游戏就喜欢种植麻、菽,成年后喜欢农耕。他善于观察土地,把适合种植的土地用来发展农业,百姓都按照他发明的办法从事农业。尧帝知道后,就任命他为“农师”,天下人民都得到了利益。舜时爆发了大洪水,百姓陷入饥荒,舜就派弃到民间指导种植各种作物。的确,周族可能是一个擅长农业的民族。周族的祖先公刘、古公父都十分精通农业。在中原的时候,周族就是一个“有积有仓”的部落。为了躲避战乱,公刘带领周族迁往西部豳地。他用日影测量山冈的高低,观察土地向阳背阴的方位,考察河流的走向,辨别湿地与平原,按照田地征收田税。在公刘之后,周族又出现了一位贤人“古公父”。他为了躲避战患,带领周族来到岐山,开辟新的疆域,进行农业生产。据《诗经》的记载,岐山一代,“周原”,肥厚的黄土和丰沛的水源使周族的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考古工作者的研究表明,殷商时代还是农牧兼举的。周族作为殷商后期的一个部落,发达的农业为其最终战胜殷族奠定了物质基础;后来的秦国也是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统一天下的。

后稷(www.xing528.com)

殷周时代,中国的农作物有五谷、九谷、百谷、桑麻等不同说法。九谷包括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五谷如前所述,是黍、稷、菽、麦、稻;也有一种说法是麻、黍、稷、麦、豆,有麻无稻。其实周代是种植稻子的。《周礼》中就有“稻人”的官吏,他的属员有上士二人(士为大夫以下的贵族,是等级最低的贵族),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财物和文书管理)二人,史(文书纪录)四人,胥(小吏)十人,徒(随从赋役的百姓)百人,数目还相当庞大。稻人的职责是掌管庄稼下地,在水泽之地种植谷物。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泽草生长的地方,可以种植芒种(芒种即稻子和麦子);有水及咸卤之地不长草,则不适合种植稻麦。从这里的说法可以看出,周代不仅种植稻子,而且对于稻子生长的土壤条件还有一定的认识。周代的农作物种植技术有很多进步,周人已经知道了辨别土质。《礼记》记载周代有“土训”的官吏,职责按照郑玄的说法正是辨别土地的肥瘠情况。还有一种记载叫作“土宜之法”,即辨别12种适合于不同作物的土地,引导百姓种植不同的植物,从而使人口增加,鸟兽繁殖,草木茂盛。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尤其是秦国十分重视耕战,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首先是开辟了大量的新土地。就是重视儒家传统的鲁国,也在公元前594年实行了“税亩”制度,国家采用征税的方式承认个人开垦的土地归个人合法所有。后来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促进了土地的开辟。其次,铁器得到普及,牛耕普遍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再次是水利事业得到发展。如前所述,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四是发明了休耕法、粪田法、粪种法等新技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还采用了符合生态原则的利用动物食物链来防止病虫害的方法。

农业社会对于粮食生产是十分重视的。《周礼》记载有“旅师”一职,专门负责征收井田中八家的农业实物税“锄粟”。对于有田不耕的农夫,罚他出“屋粟”,份额相当于三个劳动力的“锄粟”。对于没有职业无所事事的人,罚他出“间粟”,份额相当于一个劳动力的征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