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在古人的心目中有一种物候学的意义。古人通过观察动物的出蛰入蛰、南迁北徙来了解气候的变动和节气的变化。《礼记·月令》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是一个典型,如孟春之月“蛰虫始振”,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季秋之月“鸿雁来宾”等。这些都具有物候学意义。动物是生态的一个部分,是气候变化的一个环节,古人根据动物活动的规律测知气候的变化,安排农事和其他活动,把自己的活动置身于生态过程之中,由此形成生态性的存在。
在古人的眼中,一些动物还具有神灵之处,如麟、凤、龟、龙就被古人称为“四灵”,不与一般动物同样看待。《大戴礼记》上说,有麟的动物众多,以龙为统率;有羽毛的动物众多,以凤为统率;有毛的动物众多,以麒麟为统率;有壳的动物众多,以龟为统率。没有羽毛、外壳的动物众多,以圣人为统率。在这里,古人是把这些动物与圣人同等看待的。
龟卜
麒麟
龟因为长寿,被认为具有“先知”的神异功能。商周时期举行“大飨”的祭礼,在摆放祭品时把龟放在前列,就是因为它具有先知的作用。在商朝的时候,人们还用龟来占卜,叫作“龟卜”。现在我们看到的甲骨文,大部分是刻在龟壳上的。周朝把“龟卜”改为“蓍草”。龙则是一种被认为能兴云致雨的神灵。此处我们着重谈谈麟与凤,因为二者都与孔子有较大关系。
麟是麒麟,可能和龙一样是一种虚构的动物,但更可能是一种灭绝的异兽。关于它的形象,各种典籍说法不一。京房说它“身子像麇,尾巴像牛,蹄子像马,毛有五彩,腹下黄,高丈二”。《广雅》说它“有狼的头,肉质的角”,含仁怀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必后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槛阱,不入罗网,文章斌斌,所以也被称为大角之兽。根据《说文》的解释,麟是仁兽,是圣王将要兴起的瑞应。
孔子与麟的联系,起于《春秋》。《春秋》是鲁国的国史,孔子对它进行过编辑整理,因此历史上普遍认为,《春秋》包含孔子的微言大义。《春秋》结束于“西狩获麟”。经文很简单,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春秋》绝笔于此,后人觉得寓意深刻。汉人认为,麟为仁兽,是圣王的嘉瑞。可是当时并没有明王,所以,孔子伤周道不兴,叹嘉瑞无应;又感慨自己生不逢时,道无所施,言无所用,与麟相类,遂绝笔《春秋》于此。《公羊传》进一步说,孔子听到“西狩获麟”之后,悲伤地说“你为谁而来?为谁而来?”用袖子试了试眼泪,又接着说“我的仁、义之道再也实行不了了,再也实行不了了”。《公羊传》认为,得麟而死,也是上天显示给夫子的、他将要去世的征兆。
西狩获麟图
凤凰和麒麟一样,可能是虚构的飞禽,也更可能是灭绝的珍禽。据说凤凰的形象是前像麟,后似鹿,颈如蛇,尾类鱼,有龙一样的花纹,龟一样的背,燕子的颈,鸡子的嘴,五色俱备。生于东方君子之国,飞翔到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于弱水,晚宿于丹穴。它出现的时候天下太平。据说舜的时候,演奏《萧绍》的音乐,演奏了九章,就有凤凰到来;文王时曾有凤凰鸣于岐山。“有凤来仪”被认为是圣王出世的瑞应。
凤鸟(www.xing528.com)
照《论语》的记载,孔子把自己比作凤,他的同时代人也这样看他。孔子曾经感叹“凤凰鸟不来了,黄河也不出龙图了,我一生的理想恐怕再也不能实现了吧”。郑玄、孔颖达都认为,圣人受命就会有凤凰出现;凤凰不出现,所以孔子感叹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了。孔子周游列国到楚国时,有个叫作接舆的隐者,唱着这样的歌从孔子身边走过,希望孔子觉醒。“凤凰呀,凤凰,你真的还那么不明白吗?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就不要再执迷了!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当政者都很危险了!”接舆把孔子比作凤凰,说有圣王在世,凤凰才会出现。既然现在的当政者都是一些危险的人物,你又何必周游列国,希求人家接受呢?他希望孔子也跟他一样归隐了去。
在儒家文化中,除了“四灵”以外具有神意的动物还有玄鸟、神雀等。“玄鸟”可能是原始部族图腾崇拜的孑遗。《诗经》中殷族人歌颂自己的祖先,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说明殷商的图腾是玄鸟。玄鸟是燕子,这种鸟在今天的殷商故地河南民间仍然被认为是神灵吉祥的鸟类。还有一种记述,说夏代要兴起的时候,祝融鸟降临嵩山。商代要兴起的时候,梼杌停留于丕山。周代要兴起的时候,鸣于岐山。这些记录都是把鸟类当作有预感的神鸟。
玄鸟
鸿山战国贵族墓出土的玉玄鸟
还有一些动物,儒家认为它们有部分的亲情和仁义的德性。荀子说,大的鸟兽如果在一个地方失去它们的同伴,在路过这个地方时,它们一定会徘徊踟蹰,号鸣而去。小的燕雀在同样情况下也是叽叽喳喳,然后才离开。这些都是它们的感知。《礼记》说“獭祭鱼”,就是认为獭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仁慈之心。流传甚广的儒学蒙书《名贤集》中有类似的诗句,如,“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说的都是动物的神异之处。南宋理学家朱熹(以下称“朱子”)认为,人和动物都是由太极(理)、气构成的,蜜蜂和蚂蚁各有其君臣之义,虎与狼也各有其父子之亲。这是动物对于仁义的一点明晰。动物的问题是不能由此推出去,推广到万事万物,这是它们的局限性。
儒家文化关于神灵动物的认识具有生态意义。无论獭是不是真的有“祭鱼”的能力,儒家的这种认识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动物的慈爱态度。儒家认为,神异动物是一个社会政治和谐、民风淳厚和环境优美的美好价值的象征和体现。所以,一个社会应该设法使神异动物出现。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大同”。《礼记·礼运》提出,在这种社会中,上天会降下甘露,大地会涌出甘泉,山上会出产器物和车辆,河里会有龙马负河图而出。凤凰和麒麟在郊野游走,龟和龙在宫廷的池沼里休憩。鸟的卵、兽的胎,都可以去探看。显然,这是一个尊重动物生命,与动物和平共处的社会。
儒家文化认为,为了让神灵动物出现,一个社会必须做到两点。首先是自然环境好,其次是社会环境好。其实,照古人的看法,良好的社会环境——“天下太平”之中,本来就包含自然环境的因素。古人认为,政治清明也会促使气候风调雨顺,阴阳按照它们的顺序运行,风雨及时降临,寒暑依次交替。只有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凤凰和麒麟才能降临,龟、龙才能前来。《礼记》称此为“功成而太平,阴阳气和而致象物”。据说,齐桓公曾经想到泰山封禅,管仲劝阻他说,“圣王功成道洽,瑞应之符出现以后,才能去封禅。现如今你治下的齐国,凤凰没有降临,麒麟逃遁,你怎能去封禅呢?”
必须指出的是,儒家认为,社会环境良好中包含人对于动物的态度。人必须用道德的态度对待鸟兽,它们才会来到人间;人还必须畜养这些动物,使它们能够过一种安然祥和的生活。如前所述,古人认为四灵动物是动物的统帅或代表,所以,在一个社会中,如果龙得到畜养,鱼、鲔见到人就不会在水中惊恐游走;如果凤得到畜养,鸟类见到人就不会惊恐飞走;如果麟得到畜养,兽类见到人就不会惊恐逃窜;如果龟得到畜养,甲壳类动物就都可以和人们游玩。龟有预卜的能力,所以,借助于龟类,就可以了解这个社会的人情世故。在古人看来,龟龙麟凤都是感受到人们对它们的仁义态度才到来的。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提出了善待动物的主张。他说,施恩及于鳞虫,鱼就会长成;如果虐待鳞虫,鱼就不能长成,群龙深藏。施恩及于羽虫,飞鸟就会长成,黄鹄出现,凤凰翔集;如果虐待羽虫,飞鸟就长不成。施恩及于毛虫,走兽就会长成,麒麟到来;如果四面张网,焚林而猎,虐待毛虫,走兽就长不成,白虎凶残妄搏,麒麟远去。施恩及于介虫,鼋鼍一类就会长成;如果虐待介虫,龟就会深藏,鼋鼍之类不能长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