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汤网开三面,揭示德及禽兽之道

商汤网开三面,揭示德及禽兽之道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说各个诸侯王听到这件事后,都认为商汤既然能够把自己的恩德施及禽兽,更何况人呢!商汤由此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商王朝。商汤孔子孟子动物,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家养的,儒家文化都认为应该保护它们的生命。仲春月份,“不能用雌性动物祭祀”。季春月份,“不能打猎,不能张设诱捕鸟兽的各种网罗,不能投放毒杀禽兽的药物”。

商汤网开三面,揭示德及禽兽之道

对于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我们该爱什么?这是人生在世的一个重要问题。用伦理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道德共同体的范围问题。爱家人,爱邻人,爱国人,爱人……人是我们的同类。在《论语》中,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孟子也说,“仁者爱人”。可是,我们的爱仅仅止步于人吗?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并不是这样认为的。让我们看看儒家十分推崇的圣王商汤的态度吧。

一天,商汤到野外巡游,看见有人在张网捕鸟,并念念有词地祈祷天下四方的鸟全都陷入他的网中。商汤听到了笑着说,这样是不是太过分了?就把他的网打开了三面,只留下一面,祈祷说,鸟儿想往左飞的往左,想往右飞的往右,那些不服从命令的就自投罗网吧!这就是著名的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据说各个诸侯王听到这件事后,都认为商汤既然能够把自己的恩德施及禽兽,更何况人呢!大家就都归顺了商汤。商汤由此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商王朝。

这个故事多次出现于贾谊的《新书》、司马迁的《史记》等典籍中,表现了儒家文化的一贯态度。儒家文化的道德关怀的范围包括动物,爱护和保护动物是儒家文化十分自觉和有意识的传统。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儒家是怎样认识和保护动物的。

商汤

孔子

孟子

动物,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家养的,儒家文化都认为应该保护它们的生命。孟子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他到齐国去游说齐宣王施行仁政,问齐宣王:“听说有一次你看见一名官员牵着一头牛要把它杀了,用它的血来涂新做的钟的缝隙(‘衅钟’),你叫人用羊换掉了牛。有没有这回事?”齐宣王说:“有。因为我看到牛在发抖,它没有什么罪过却要被杀了,所以叫人换成了羊。百姓觉得我吝啬。可是,齐国这么大,我还会在乎一头牛吗?”孟子说:“百姓不了解你,但我知道,这是你的‘仁术’。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死;听见它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孟子的话,表现了儒家珍惜、爱护动物的生命情怀,他把这种情怀看作人的仁慈的德性,人的“恻隐之心”。

爱护动物生命在儒家文化中不仅是一种道德情感,而且还被转化为政令法规,落实到政治活动中。《礼记》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其中的《月令》篇规定了当政者每个月应该做的事情,当中就有保护动物的专门律令。《礼记·月令》上说,初春时节,东风吹拂,南雁北归,大地解冻,万物复苏,蛰伏了一冬的鸟兽昆虫都出来活动了,鱼儿也游出来了,动物开始孕育,万物重又生长。这个时节,“不能用雌性动物祭祀”,“不能掀翻鸟巢,不能杀昆虫的幼虫、未出生的胎鸟和才出生的幼鸟,不能猎取幼兽、飞鸟的卵”。仲春月份,“不能用雌性动物祭祀”。季春月份,“不能打猎,不能张设诱捕鸟兽的各种网罗,不能投放毒杀禽兽的药物”。与《月令》相同的规定,在《吕氏春秋·孟春纪》中也出现过。不管是《吕氏春秋》抄的《礼记》,还是《礼记》抄的《吕氏春秋》,都表明诸如此类保护动物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影响。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动物保护法律是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律书《秦律十八种》,其中的《田律》有关于动物保护的条文。如“春天二月,不准捉取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罟,禁令到七月解除”。西汉时期汉宣帝就曾经下过一个命令说:“去年夏天,雀鸟飞来雍地。今年春天,又有数万只五色鸟飞来雍地各县,翱翔盘旋,想落却未能落下。现在命令,京畿地区春夏期间不能掀鸟巢,取鸟卵,不能用弹弓打飞鸟。”近年考古学界在甘肃省敦煌悬泉置汉代遗址发掘出土的泥墙墨书《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中,也有不少保护动物的法令以及对这些禁令的说明。如:

不能掀鸟巢。无论里面有没有鸟都不能掀。空巢整个夏天不能掀,实巢一年四季常禁。

不能杀□虫。幼小的(昆?)虫不会害人。九个月禁止。

不能杀怀胎的禽兽、六畜。一年到头常禁。(www.xing528.com)

不能杀幼鸟。飞鸟被杀了就不能长成了。一年到头常禁。

不能捕幼兽。四足……以及幼兽还没有长成。九个月禁止。

不能掏鸟卵。飞鸟以及鸡□都是卵生的。九个月禁止。

不能□水泽、□陂泽、□□。……各方才能捕鱼。十一个月禁止。

不能烧山林。烧山林田猎,会伤害禽兽□虫以及草木……

不能用弹弓打飞鸟,以及张网等其他技巧手段捕鸟。

这个诏书是“大皇大后”发出的,日期为“元始五年五月甲子朔丁丑”,也就是公元5年。从上述例子可见,保护动物的理念已经变成自觉的法律法令了。

据《后汉书·法雄传》记载,法雄任南郡地方长官时,当地虎患十分严重。他的前任曾经悬赏招募百姓捕虎,虎患反而愈演愈烈。他到任后反其道行之,发出了禁止捕虎的命令。他在文告中说:“虎狼生长于山林,就像百姓居住于城市中一样。在过去,道德教化极高,猛兽不来骚扰百姓,这都是由于恩信宽泽、仁义之心施及飞禽走兽的结果。我作为太守,虽然道德不高,但也不敢忘记这个道理。现在我下命令,毁掉捕虎的陷阱等,不能在山林中妄捕。”从法雄的命令可以看出,他是用儒家的仁义对待飞禽鸟兽的。与此相近的还有《风俗通义·宋均令虎渡江》的一个记载。九江多虎,骚扰百姓。前任官员主张捕取,郡县境内陷阱遍地。后来太守宋均到来后,给属县发公文说:“虎豹在高山,鼋鼍在深渊,这都是由它们的本性所决定的。所以江淮之间多猛兽,就像江北多鸡豚一样。猛兽屡为民害,都是因为官吏贪婪残忍造成的,现在不仅不停止追捕,反而变本加厉,这不是为政的根本。”他也要求毁坏捕虎的陷阱。

《后汉书》还记载过一件“鲁恭三异”的事情。建初七年,各地蝗虫泛滥,唯独不入鲁恭治下的中牟县。河南府尹袁安听说了,很是怀疑,就让肥亲前往察看实情。肥亲和鲁恭在田野走累了,到桑树下休息。这时恰好有一只野鸡走过,旁边有一个儿童。肥亲问儿童,为什么不去捉野鸡?儿童说,现在是野鸡育雏的时候。肥亲听了不禁肃然起敬,对鲁恭说:“到你治下的中牟,发现了三件奇异的事情。一是蝗虫不犯境,二是仁德化及鸟兽,三是连儿童都有仁心。”我们今天看这件事可以发现,儒家的仁德思想被推广到对待鸟兽,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普遍现象了,所以儿童才会那么说。蝗虫不入境也不一定是虚构。因为野鸡是蝗虫的天敌,既然中牟境内野鸡繁多,蝗虫可能就不入境了。古人不知道他们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发挥了生物链的作用。

爱护动物是儒家文化的传统。这种态度从夏商继承过来,一直持续到当代中国民间社会。《论语》记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只钓鱼,而不用大网捕鱼;不射归巢的鸟(宿鸟,也有一种说法是巢中的鸟)。这表现了孔子珍视动物生命的态度,与商汤的态度和周代的礼制是一致的。这种态度在今天中国社会的民谚中还能看到,比如“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都是叫人善待动物的。在中原一带,夭杀胎鸟被斥责为“坏性命”。不能“坏性命”是一个极其严格的道德要求。据《礼记》记载,孔子养的狗死了,他让子贡把它埋了。他说:“我听人家说过,用坏的帷布不扔,可以用来埋马;用坏的车盖不扔,可以用来埋狗。我穷,没有车盖,就给它一张旧席吧,别把它直接就埋在土里。”在儒家文化中,这种珍视生命的态度一直延伸到植物、大地山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