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及对同天之乐的阐述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及对同天之乐的阐述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孔颜乐处,就是与物同体的天人合一的快乐。就圣人而言,同天之乐是其在人格气象上的表现;就贤人来讲,不论身处贫贱还是富贵,颜子都能自得其乐。若是能够达致孔子的境界,个体就可以享受到同天之乐。[150]在他看来,子路只能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合,尚处于功利境界;颜子有善举而不夸耀,有功劳也不自矜,已达到道德境界;孔子能够了解对方的分位,进而助其成就自我,已臻天地境界。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及对同天之乐的阐述

程颐曾经向弟子讲起他问学于周敦颐的情形,说:“昔吾受《易》于周子,使吾求仲尼、颜子之所乐。要哉此言!二三子志之!”[147] 周子教导程颐要求孔颜乐处。所谓孔颜乐处,就是与物同体的天人合一的快乐。程颐说:“圣人诚一于天,天即圣人,圣人即天。”[148] 实际上,孔颜乐处“是一个人生理想,也是一个理想境界的问题”[149]。就圣人而言,同天之乐是其在人格气象上的表现;就贤人来讲,不论身处贫贱还是富贵,颜子都能自得其乐。如果个体能够达到颜子的境界,就能自得其乐。若是能够达致孔子的境界,个体就可以享受到同天之乐。

程颐通过比较子路、颜子和孔子的人格气象的差异,凸显了孔子的圣人气象。他说:“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此勇于义者。观其志,岂可以势利拘之哉?盖亚于浴沂者也。颜渊‘愿无伐善,无施劳’,此仁矣,然尚未免于有为,盖滞迹于此,不得不尔也。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此圣人之事也。颜子,大贤之事也;子路,有志者之事也。”[150](此语应为程颐所说)在他看来,子路只能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合,尚处于功利境界;颜子有善举而不夸耀,有功劳也不自矜,已达到道德境界;孔子能够了解对方的分位,进而助其成就自我,已臻天地境界。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在谈及子路、颜子等人的气象与孔子的差异时,朱熹引用了程颐的言论,并说:“三子犹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时,孔子则大和元气之流行于四时也。”[151]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子的圣人气象、颜子的贤人气象和子路的君子气概。程颐又说:“申申是和乐中有中正气象,夭夭是舒泰气象,此皆弟子善形容圣人处也。为申申字说不尽,故更着夭夭字。今人不怠惰放肆,必太严厉,严厉时则着此四字不得,放肆时亦着此四字不得。除非是圣人,便自有中和之气。”[152] 孔子在家安居时,穿着整齐得体,举动中正舒泰,因此,弟子用申申、夭夭来形容孔子的人格气象。正因为圣人禀受了中和之气,才能有行事中正、举止舒畅安宁的天地气象。

在程颐看来,圣人能够自觉遵循天理的要求,是“与理为一”的人格典范;而天地气象正是圣人境界的外在表现。他说:“天之法则谓天道也。……尽其道者圣人也。”[153] 天道是天理的体现,而天理又是程颐境界哲学的价值来源。他说:“圣人与理为一,故无过,无不及,中而已矣。”[154] 圣人能够践形,处事能够合乎天理。以今人的眼光观之,二程提倡“即事尽天理”,因而“归根到底是自我超越的境界论者”[155]

在程颐看来,圣人不是离世独处的逍遥汉,而是化民成俗、关注天下太平。他说:“圣人在下,虽已显而未得位,则进德修业而已。”[156] 他认为,在处于逆境时,圣人进德修业,致力于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由此,蒙培元先生认为,程颐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境界,其所以能够实现这种境界,是由于人在精神上达到了完全的超越,实现了真正的自觉”[157]。从内圣层面来看,蒙先生言之甚是。

在实现“内圣”之后,圣人就会关注外王。正如杨国荣先生所云:“个体总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应当具有内圣的德性,而且应该赋予生活过程以广义的历史内容,后者所涉及的便是外王。”[158] 原因是“内圣”仅仅是个体的安身立命,要实现天下大治,还需要一步一步推衍。程颐说:“天下之治,正家为先。天下之家正,则天下治矣。”[159] 黄俊杰先生把程颐的这一思想解读为身体观,认为“在儒家思想里,‘我的身体’经由一套程序,可以延伸扩大而为‘社会的身体’与‘国家的身体’”[160]。由此可见,圣人应该通过道德表率来化民成俗。程颐说:“圣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下化之以成美俗也。”[161] 在他看来,民众的道德养成无法一蹴而就。又说:“人之进于贤德,必有其渐,习而后能安,……故善俗必以渐也。”[162]

需要说明的是,程颢和程颐所追求的人格境界是大体相同的,二人都看到了圣人、贤人在境界上的差异,都主张以内圣来实现外王,都讲求圣贤气象。但是,二程在人格境界上也存在着细小的差异。因此,在分析理学境界论的特点和流派时,陈来先生才会说:“宋明理学中围绕着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派是周濂溪、程明道开始的洒落派,另一派是伊川与朱子代表的敬畏派。前一派主张寻孔颜之乐,有与点之意,求洒落胸次;后一派则主张敬畏恐惧,常切提撕,注重整齐严肃。”[163]

从人格气象上来看,程颢和程颐也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程颢待人宽和豁达,程颐待人庄重严肃。虽然外在的人格气象确有差异,可是,他们所追求的圣贤境界却有相同之处。在日常生活中,程颢表现出的是与物同体的圣人气象,而程颐则表现出注重践履的贤人气魄。然而,由于二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都是圣人境界与天地气象,所以,到了晚年,程颐也表现出平易可亲的圣人气象,只是缺少从容之气象。笔者认为,二程人格气象的差异,根源在于他们在思想上存在异同之处。不仅程颢和程颐自身已经有所察觉,就连二程弟子已有清醒认识。

笔者认为,程颢和程颐的人格气象差异,正是其所追求的境界哲学的现实化。程颐说:“存诸中为德,发于外为行。”[164] 笔者认为,二程体味到的孔颜之乐是中,而他们展现出来的不同人格气象则是外。因此,对他们人格气象差异的评价不能浮于表面,要能认识到内在的原因。程颐说:“德之成,其事可见者行也。德成而后可施于用。”[165] 如果一个人达到圣贤境界,就会在待人接物上充分体现出来。可见,只有道德修养进行到一定境界,个体的人格气象才能有外在的变化。正如庞万里先生所云:“气象主要是指圣、贤们内在精神境界的外在流露和表现,气象来自于他们对性与天道的领悟和修养的工夫。”[166]

以今人的眼光观之,圣贤气象也有政治意味。以圣贤气象为基础,政治家可以施行仁政,并在政治品德上表现出视民如伤、为民父母之特色。在历史上,宋仁宗赵祯体恤民情、爱惜民力,可谓有坚贤气象。在大臣中,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希望为万世开太平,也有圣贤气象。到了今天,圣贤气象也可以在干部政德教育、修身养性等方面发挥思想资源的作用。

总体来看,程颢和程颐为了解决当时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在易学视域中建构起了自身的理学体系。在历史上,这一理学体系在维系社会秩序、形成良善社会风气、展现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正面价值。但是,该体系也有着历史局限性,因而需要进行现代审视。

【注释】

[1]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2]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页。

[3]向世陵:《序》,载李万钢著《圣贤——先秦时代儒家人生境界思想研究》,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年。

[4]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页。

[5]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4页。

[6]洪修平:《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

[7]韦政通:《先秦七大哲学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8]李万钢:《圣贤——先秦时代儒家人生境界思想研究》,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年,第8页。

[9]刘太恒:《论儒家境界观的构建——从〈易经〉、孔子到〈易传〉》,《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第6期。

[10]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266页。

[11]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20页。

[12]向世陵:《儒家人文精神与快乐境界》,《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

[13]郭齐勇:《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4]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唐君毅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页。

[15]〔汉〕董仲舒:《深察名号》,《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68页。

[16]杨荫楼:《唐代经学略论》,《求是学刊》1992年第4期。

[17]〔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师说》,《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4页。

[18]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0页。

[1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2页。

[20]〔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传》,《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0页。

[21]许杭生等:《魏晋玄学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27页。

[22]〔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础基、黄三发整理:《庄子注疏》,中华书局,2011年,第18页。

[23]李明:《境界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理论特质——中国哲学精神管窥》,《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

[24]姜广辉:《汉末魏晋的名士风度》,《河北学刊》1994年第3期。

[25]慈怡:《佛光大辞典》(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247页。

[26]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27]武高寿:《以提升精神境界为旨趣的佛教》,《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4期。

[28]朱汉民:《宋明理学通论——一种文化学的诠释》,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29]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37-238页。

[30]宁新昌:《本体与境界》,《孔子研究》1998年第4期。

[31]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第4页。

[32]朱汉民、龚抗云:《论“名士风度”与“圣贤气象”的思想脉络》,《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3]〔宋〕周敦颐:《通书·志学》,《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1页。

[34]〔宋〕周敦颐:《通书·志学》,《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2页。

[35]〔宋〕周敦颐:《通书·志学》,《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3页。

[36]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37]〔宋〕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9页。

[3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页。

[3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页。

[4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页。

[41]〔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5页。

[4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3页。

[43]姜广辉:《理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3页。

[44]姜广辉:《理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3页。

[4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页。

[46]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144页。

[47]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4页。

[48]付长珍:《试论程颢境界进路中的直觉性特征》,《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4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4页。

[50]冯友兰:《新原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32-160页。

[5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9页。

[5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8页。

[5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4页。

[5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2页。

[5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9页。

[56]姜广辉:《理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9页。

[5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0页。

[5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2页。

[5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0页。

[6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6-137页。

[6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6页。

[6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页。

[6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4页。标点有改动。

[6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6页。标点有改动。

[6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页。

[6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6页。

[6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页。

[6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0页。

[6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2页。

[7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5页。

[71]张新民:《生命成长与境界自由——〈论语〉释读之一》,《孔子研究》1998年第4期。

[7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7页。

[7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6页。

[7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6页。

[7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4页。

[7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0页。

[7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9页。

[78]向世陵:《二程论仁与博爱》,《孔子研究》2015年第2期。(www.xing528.com)

[7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9页。

[8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1页。

[81]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5页。

[8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七,《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7页。

[83]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8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7页。

[8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0页。

[86]冯友兰:《新原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56页。

[8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页。

[8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4页。

[8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6页。

[9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8页。

[9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页。

[9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9页。

[93]苗润田:《儒学:在基督教与佛教之间——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中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9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1页。

[9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6页。

[9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6页。

[97]鲁洪生:《〈论语·侍坐〉曾点之志本意考辨》,《学术论坛》2008年第3期。

[98]冯达文:《“曾点气象”异说》,《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

[99]陈来:《仁学本体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265页。

[100]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448页。

[10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页。

[10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9页。

[10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文集》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82页。

[104]朱汉民:《宋儒身心之学的双重关怀》,《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3期。

[105]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137页。

[106]〔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02页。

[107]张艳清:《天理与自然——宋儒境界中的儒道之辩》,《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

[108]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143页。

[10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8页。

[110]〔宋〕程颢、程颐:《易传序》,《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9页。

[111]朱汉民:《论程颐易学对王弼之学的继承》,《齐鲁学刊》2010年第1期。

[112]〔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04页。

[113]杨立华:《卦序与时义:程颐对王弼释〈易〉体例的超越》,《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4期。

[114]〔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18页。

[11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九,《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9页。

[116]〔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17页。

[117]杨东:《王弼易与伊川易之比较——关于〈周易〉的体例与原则》,《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

[118]〔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41页。

[119]〔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9页。

[120]姜广辉:《理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4页。

[12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8页。

[12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4页。

[12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5页。

[12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20页。

[12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8页。

[126]〔宋〕程颢、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78页。

[12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6-197页。

[12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02页。

[12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7页。

[130]姜锡东:《论“圣贤气象”——宋代朱熹、吕祖谦〈近思录〉研究之一》,《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

[13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8页。

[13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2页。

[13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68页。

[13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8页。

[135]〔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16页。

[136]〔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3页。

[137]朱汉民:《圣贤气象与宋儒的价值关怀》,《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38]〔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9页。

[13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6页。

[140]李煌明:《“孔颜之乐”——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

[14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5页。

[14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1页。

[14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3页。

[144]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21页。

[14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2页。

[14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2-183页。

[14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03页。

[14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经说》,《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58页。

[149]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15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九,《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7页。

[15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6页。

[15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16页。

[153]〔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3页。

[15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7页。

[155]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35页。

[156]〔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5页。

[157]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34页。

[158]杨国荣:《儒家视阈中的人格理想》,《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5期。

[15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46页。

[160]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8页。

[161]〔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62页。

[162]〔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74页。

[163]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

[164]〔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l006页。

[165]〔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4页。

[166]庞万里:《二程哲学体系》,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8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