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视角下解读仁者与圣人的差异

易学视角下解读仁者与圣人的差异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43] 二人都认为,在圣人境界中,个体可以获得仁者之乐。不同之处在于,程颢更强调仁者与圣人的共通之处,而程颐更强调仁者与圣人在境界上的差异。在这方面,程颐继承了孔子对圣人和仁者的区分。[145] 程颐认为,仁可以通上下而言,既可以是道德行为背后的人道本体,又可以是具体的伦理范畴。从本体上看,仁者境界和圣人是相通的;从道德范畴来看,圣人是“尽得仁道”的人格典范,而“仁”仅仅是圣人的诸多品德之一。

易学视角下解读仁者与圣人的差异

程颢一样,程颐也追求仁者境界。程颐说:“仁则一,不仁则二。”[143] 二人都认为,在圣人境界中,个体可以获得仁者之乐。不同之处在于,程颢更强调仁者与圣人的共通之处,而程颐更强调仁者与圣人在境界上的差异。在这方面,程颐继承了孔子对圣人和仁者的区分。《论语·雍也》载: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就孔子而言,“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至于圣,必须‘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是尧舜也难以完全做到的。”[144] 与孔子一样,程颐也将圣人和仁者做了区分。“盖仁可以通上下言之,圣则其极也。圣人,人伦之至。伦,理也。既通人理之极,更不可以有加。若今人或一事是仁,亦可谓之仁,至于尽仁道,亦谓之仁,此通上下言之也。……大抵尽仁道者,即是圣人,非圣人则不能尽得仁道。”[145] 程颐认为,仁可以通上下而言,既可以是道德行为背后的人道本体,又可以是具体的伦理范畴。从本体上看,仁者境界和圣人是相通的;从道德范畴来看,圣人是“尽得仁道”的人格典范,而“仁”仅仅是圣人的诸多品德之一。(www.xing528.com)

程颐认为“天地人只一道也。才通其一,则余皆通。如后人解易,言乾天道也,坤地道也,便是乱说。论其体,则天尊地卑;如论其道,岂有异哉?”[146] 他认为,天地人都是天理的展现方式,天道、地道和人道也是相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