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天人本一的境界哲学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天人本一的境界哲学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在已有思想资源的基础上,程颢提出了天人本一的境界哲学。在生化日新、天人本一的宇宙图景中,天人之间浑然一体、毫无间断。[79] 圣人能够体察生化日新、天人本一的宇宙图景,可以享受同天之乐。[80]因为天人本来就是一体的,因而,“天人合一”的说法是不合理的。[82]圣人超越了一己之肉体生命的限隔,能够在待人接物时做到应物无私。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天人本一的境界哲学

程颢所建构的圣人境界,离不开对前人的继承和创新。孟子的“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已有万物一体之义。在《庄子》一书中,已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说法。正是在已有思想资源的基础上,程颢提出了天人本一的境界哲学

在生化日新、天人本一的宇宙图景中,天人之间浑然一体、毫无间断。他说:“天人无间断。”[79] 圣人能够体察生化日新、天人本一的宇宙图景,可以享受同天之乐。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80]黄宗羲定为程颢语,见《宋元学案》第 563 页)因为天人本来就是一体的,因而,“天人合一”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原因是“在仁者看来,万物充满生意,与自家不可分离”[81]

在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分位,都有其内在价值。程颢通过愚者和圣人的比较,来说明圣人具有超越常人的识量。他说:“愚者指东为东,指西为西,随众所见而已。知者知东不必为东,西不必为西。唯圣人明于定分,须以东为东,以西为西。”[82](黄宗羲定为程颢语,见《宋元学案》第 566 页)圣人超越了一己之肉体生命的限隔,能够在待人接物时做到应物无私。

因为圣人能够应物无私,所以他不会感到孤独。原因是“有了这种境界的人,他所了解的‘我’或‘己’不再是个体的小我,万物都是‘我’的一部分”[83]。程颢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与物同故不孤也。”[84] 敬义是与人和睦相处的道德准则,以此为指引,个体可以实现人己和谐。如果一个人能够博施济众,那么,他不但可以成就自我,而且已经在用实际行动成人、成物。程颢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者,可谓仁之方也已。’博施而能济众,固仁也;而仁不足以尽之,故曰:‘必也圣乎!’”[85]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博施济众,原因就在于他体察了天人本一的宇宙本然,觉解了自己在宇宙中地位,并且能够以实际行动来成己、成人、成物。这样的人“不仅是他自己的主宰,而且又是全宇宙的主宰”[86],已经达到了天人本一的圣人境界。

在达到圣人境界之后,一个人就能体会到仁者之乐。程颢对此多有论述:

中心斯须不和不乐,则鄙诈之心入之矣。此与“敬以直内”同理。谓敬为和乐则不可,然敬须和乐,只是中心没事也。[87](黄宗羲将其判为程颢语,见《宋元学案》第557页)

涵养着乐处,养心便到清明高远[88](黄宗羲将其判为程颢语,见《宋元学案》第569页)(www.xing528.com)

“穷理尽性”矣,曰“以至于命”,则全无着力处。如“成于乐”,“乐则生矣”之意同。[89]

若夫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至于如此,则又非手舞足蹈之事也。[90]

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者,如游他人园圃;乐之者,则己物尔。然人只能信道,亦是人之难能也。[91]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吃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会得时;活泼泼地;不会得时,只是弄精神。[92]

如果个体能够觉解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彻悟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那么,他就能认识到:尽管人类和其他物类之间有差别,可是天地万物却是相互内在、一体互通的。因此,“人类应视天地万物为一生命整体,将自然界的万物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爱护它,保护它,不要使它受到伤害”[93]。可见,人与世界并非相互对待的主客关系,而是无分彼此、浑然一体的关系。于是,个体不仅能实现自身的自得其乐,能获得自由之乐,能实现真善美的合一,还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可以实现他人他物的怡然自适。这样一来,个体就达到了天地境界,就能体味到与人同、与物同、与宇宙同的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