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程颐的二程理学:安于义命的道德要求

程颐的二程理学:安于义命的道德要求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程颐提出了“义命”,认为“命”是天理的体现,是个体必须遵循的道德要求。[314] 如果个体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却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困境,那么,就应安于义命。因而,此条语录可以定为程颐语)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循义的要求,就能致命遂志。在患难之中,只有安于义命,个体才可无咎。张先生言之不谬,程颐的“安于义命”凸显了个体在道德修养上的无可推脱、无法逃避。以“安于义命”为基础,程颐为讲求气节做了充分论证。

程颐的二程理学:安于义命的道德要求

儒家思想中,命往往“是从人必须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角度而言的”[313]。据此,程颐提出了“义命”,认为“命”是天理的体现,是个体必须遵循的道德要求。他说:“命,正理也。以道制欲则顺命。”[314] 如果个体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却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困境,那么,就应安于义命。他说:“贤者惟知义而已,命在其中。中人以下,乃以命处义。如言‘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知命之不可求,故自处以不求。若贤者则求之以道,得之以义,不必言命。”[315](在《周易程氏传》中,程颐曾经多次讲到义命。因而,此条语录可以定为程颐语)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循义的要求,就能致命遂志。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义命论中的‘义’就是‘道德的应当’,即人们道德上的义务和责任”[316]

在患难之中,只有安于义命,个体才可无咎。程颐在解释《困卦》大象“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时,说:“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也,当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317] 即使面对逆境,君子也应该践行仁义。他在解释《否卦》六二爻辞“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时,说:“大人当否,则以道自处,岂肯枉己屈道,承顺于上……”[318] 张岱年先生认为,程颐的“义命”实际上是说个体“只应考虑义之当然,不必考虑命之必然”[319]。张先生言之不谬,程颐的“安于义命”凸显了个体在道德修养上的无可推脱、无法逃避。

从思想内涵而言,程颐的这一思想是对孔子命运观的发展。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又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尽管明知多国君王不认可自己的政治价值,可是,孔子依然四处奔走,积极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正是因为拥有对自身政治理念的坚定信仰,孔子才能在逆境中坚持前行。后人将孔子的这一思想总结为“尽人事听天命”。

在易学的视域下,程颐创新性地解释了孔子命运观的内涵,将其发展为义命观。程颐主张,不管外在的境遇如何,我们都应该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道德责任。以“安于义命”为基础,程颐为讲求气节做了充分论证。在古代,程颐的义命观鼓舞着忠臣良将为国尽忠。到了今天,程颐的义命观不仅可以激励我们提升道德修养的主动性,而且能促使我们在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程颐所提出的工夫进路是层次清晰、切实可行的。他一生严格遵循礼义规范的要求。曾经有人问他,谨守礼仪规范四五十年应该很辛苦吧?他反驳说:“吾日履安地,何劳何苦?他人日践危地,此乃劳苦也。”[320] 程颐的行为既是其工夫进路的现实化,又是其所追求的圣人境界的外现。

【注释】

[1]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2]姜海军:《程颐〈易〉学思想研究——思想史视野下的经学诠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8页。

[3]林忠军:《孔子儒学视域中的筮占观》,《学术月刊》2010年第12期。

[4]李尚信:《〈序卦〉卦序中的阴阳平衡互补与变通配四时思想》,《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

[5]杨柳新:《不言之教——〈易传〉中的儒家道德修养思想》,《人文杂志》2011年第2期。

[6]苗润田:《论〈易传〉的天人学说》,《周易研究》2011年第6期。

[7]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18页。

[8]黄玉顺:《养气:良知与正义感的培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年第6期。

[9]〔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董仲舒传》,《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05页。

[10]〔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董仲舒传》,《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05页。

[11]任蜜林:《董仲舒王道视野下的人性善恶论》,《哲学动态》2016年第6期。

[1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董仲舒传》,《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18页。

[13]〔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薄葬》,《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62-963页。

[14]龚建平:《王充“实知”的方法论意义》,《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15]〔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31-632页。

[16]〔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原毁》,《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17]任继愈:《任继愈禅学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3页。

[18]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0页。

[19]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第2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5页。

[20]余英时:《朱熹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00页。

[21]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5页。

[22]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395页。

[23]〔宋〕胡瑗口述,〔宋〕倪天隐整理:《乾》,《周易口义》第1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00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189页上。

[24]〔宋〕周敦颐:《通书·圣学》,《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1页。

[2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9页。

[26]〔宋〕张载:《正蒙·神化》,《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18页。

[27]〔宋〕张载:《正蒙·乾称》,《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63页。

[28]〔清〕王夫之:《张子正蒙序论》,《张子正蒙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8页。

[30]金仁权、崔昌海:《二程与朱熹的主敬思想》,《东疆学刊》2000年第1期。

[3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9页。

[3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页。

[33]姜海军:《二程经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15页。

[34]〔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明道学案上》,《宋元学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42页。

[35]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90页。

[3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17页。

[3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0页。

[3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5页。

[39]温伟耀:《成圣之道——北宋二程修养工夫论之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4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1页。

[4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9页。

[4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9页。

[43]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90页。

[4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9页。

[45]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78页。

[4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9页。

[4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3页。

[4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页。

[4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页。

[5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0页。

[5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9页。

[5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2页。

[5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页。

[5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页。

[55]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6页。

[5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3页。

[5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页。

[5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1页。

[5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页。

[6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页。

[6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1页。

[62]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2页。

[63]钱穆:《国学概论》(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22-23页。

[64]姜广辉:《理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2页。

[65]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0页。

[6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99页。

[67]章太炎:《检论·通程》,载《章太炎全集》第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55页。

[68]〔宋〕程颢、程颐:《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60页。

[69]〔宋〕程颢、程颐:《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61页。

[70]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55页。

[7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5页。

[72]〔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57-858页。

[73]郭晓东:《识仁与定性》,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4页。

[7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页。

[75]郭晓东:《识仁与定性——工夫论视域下的程明道哲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7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9页。

[7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1页。

[7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页。

[7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8页。

[8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3页。

[8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页。

[82]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5页。

[8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页。

[8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1页。

[8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页。

[8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页。

[8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4页。

[8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2页。

[8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6页。

[9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2页。

[9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2页。

[92]孔令宏:《宋明理学与道家、道教》(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18页。

[93]〔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51-752页。

[94]〔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九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441页。

[95]〔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明道学案上》,《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48页。

[96]蔡仁厚:《宋明理学·北宋篇》,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255页。

[9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8页。

[98]郭晓东:《识仁与定性——工夫论视域下的程明道哲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2页。

[99]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79页。

[10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4页。

[10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页。

[10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9页。

[10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3页。

[104]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87页。

[10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页。

[10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9页。

[10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页。

[108]郭晓东:《识仁与定性——工夫论视域下的程明道哲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

[10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0页。

[11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页。

[11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1页。

[112]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11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5页。

[11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2页。

[11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2页。

[11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5页。

[11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2页。

[11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2页。

[119]彭耀光:《从《〈定性书〉与〈识仁篇〉看程颢工夫论的基本精神》,载《齐鲁文化研究》第十二辑,济南:泰山出版社,2012年,第134页。

[120]王新春:《仁与天理通而为一视域下的程颢易学》,《周易研究》2006年第6期。

[12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1-122页。

[122]王新春:《哲学视野下的汉易卦气说》,《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12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3页。

[12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394页。

[12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3页。

[12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页。

[127]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12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4页。

[12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页。

[13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1-122页。

[13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6页。

[13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3页。

[13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6页。

[13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1页。

[13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2页。

[136]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7页。

[13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4页。

[13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页。

[13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页。

[140]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2页。

[14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8页。

[14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3页。

[143]姜海军:《程颐〈易〉学思想研究——思想史视野下的经学诠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4页。

[14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7-318页。

[145]〔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3页。

[146]〔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966页。

[147][美]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8页。

[148]〔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0页。

[14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4页。

[150]方旭东:《道德实践中的认知、意愿与性格——论程朱对“知而不行”的解释》,《哲学研究》2011年第11期。

[151]〔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5页。

[15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8页。

[153]〔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75页。

[15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九,《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58页。

[155]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7页。

[15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6页。

[15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6页。

[15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九,《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7页。(www.xing528.com)

[15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7页。

[16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七,《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1页。

[16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七,《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5页。

[16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4页。

[16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7页。

[16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7页。

[16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七,《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5页。

[166]高建立:《程朱理学与佛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80页。

[16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8页。

[16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7页。

[169]〔宋〕程颢、程颐:《与方元寀手帖》,《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71页。

[170]姜海军:《程颐〈易〉学思想研究——思想史视野下的经学诠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9页。

[17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2页。

[17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3页。

[173]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9页。

[17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6页。

[17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第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65页。

[176]苗润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儒家知行学说的现代思考》,《哲学研究》1999年第11期。

[17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7页。

[178]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1页。

[17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506页。

[18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6页。

[18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6页。

[18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4页。

[18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七,《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0页。

[18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七,《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8页。

[18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页。

[18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8页。

[187]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8页。

[188][英]葛瑞汉著,程德祥译:《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第131页。

[189]〔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0-701页。

[19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7页。

[19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七,《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1页。

[19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页。

[19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8页。

[194]方旭东:《道德实践中的认知、意愿与性格——论程朱对“知而不行”的解释》,《哲学研究》2011年第11期。

[195]温伟耀:《成圣之道——北宋二程修养工夫论之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 59 页。

[196]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9页。

[197]邓联合、周广立:《程颐、朱熹“格物致知”论思路判析——从近代认识论角度》,《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98]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256页。

[199]〔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40页。

[200]〔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29页。

[201]〔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45页。

[202]梅珍生:《论二程“主敬”工夫的易学思想资源》,《周易研究》2014年第1期。

[203]高建立:《程朱理学与佛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81页。

[204]〔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22页。

[20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2页。

[20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页。

[207]〔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1-782页。

[208]〔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7页。

[209]〔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11页。

[21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5页。

[21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页。

[212]〔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60页。

[21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7页。

[214]刘象彬:《二程理学基本范畴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43页。

[215]〔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88页。

[216]〔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85页。

[217]〔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28页。

[21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9页。

[219]〔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周易例略·明彖》,《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91页。

[22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9页。

[221]张岂之主编,朱汉民分卷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1页。

[22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2页。

[223]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2页。

[22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5页。

[22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3页。

[22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6页。

[22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9页。

[22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1页。

[22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9页。

[23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5页。

[231]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第 287 页。

[232][英]葛瑞汉著,程德祥译:《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第122页。

[23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0页。

[23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8-169页。

[23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4页。

[23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1页。

[23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4页。

[238]〔宋〕程颢、程颐:《与吕大临论中书》,《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06页。

[239]〔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5-706页。

[240]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118页。

[241]姜海军:《程颐〈易〉学思想研究——思想史视野下的经学诠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7页。

[242]〔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68页。

[24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1页。

[24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5页。标点有改动。

[245]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6页。

[24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下,《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9页。

[247]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248]钟彩钧:《二程道德论与工夫论述要》,《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第4期,第15页。

[24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3页。

[250]〔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8页。

[251]〔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3页。

[25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九,《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52页。

[25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一下,《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4页。

[254]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269页。

[255]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256]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6页。

[25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1页。

[25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7页。

[25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0页。

[26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5页。

[26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5页。

[26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1页。

[26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2页。

[26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页。

[26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页。

[26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6页。

[26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10-211页。

[268]乔清举:《天人关系:中国古代人学的本体基础》,《文史哲》1999年第4期。

[269]〔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0页。

[270]王光照、仲晓瑜:《性、情及圣人——王弼性情理论探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7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文集》卷第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77页。

[27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0页。

[273]〔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63页。

[274]〔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19页。

[275]〔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69页。

[276]李会富:《养浩然之气,成圣贤气象——理学语境中的“养气”说探析》,《理论界》2016年第3期。

[277]〔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1页。

[27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6页。

[279]〔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2页。

[280]〔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22页。

[281]〔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13页。

[282]〔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8-779页。

[283]〔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17页。

[28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4页。

[285]〔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07页。

[28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九,《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57页。

[28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15页。

[288]苗润田:《“放于利而行多怨”——儒家义利学说再探讨》,《哲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8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2页。

[29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53页。

[29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9页。

[292]〔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06页。

[293]〔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68页。

[294]李仁群:《两宋理学与道家思想》,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59页。

[295]〔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68页。

[296]〔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53页。

[29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61页。

[298]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18页。

[299]卢国龙:《宋儒微言:多元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300页。

[300]〔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05页。

[30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下,《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1页。

[302]〔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0页。

[303]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9页。

[304]章太炎:《检论·通程》,载《章太炎全集》第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54页。

[305]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92-193页。

[30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50页。

[307]〔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63-764页。

[30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5页。

[309]〔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99页。

[310]〔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49页。

[311]〔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50页。

[312]刘蔚华:《二程的“理欲”观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说》,《文史哲》2002年第3期。

[313][英]葛瑞汉著,程德祥译:《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第62页。

[31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53页。

[31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页。

[316]吴付来:《义命论的逻辑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17]〔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41页。

[318]〔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60页。

[319]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85页。

[32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