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与存天理灭人欲的关系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与存天理灭人欲的关系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认为,天理即公、义,人欲即私、利,二者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程颐认为,人欲对一个人成德践履具有重大危害:“苟惟欲之从,则人道废而入于禽兽矣。”程颐认为,每一个体做好自己的本分,是实现天下大治的必要前提。所以,把“灭人欲”理解为消灭一切欲望、实行禁欲主义,是非常错误的。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与存天理灭人欲的关系

在易学的框架下,程颐对理欲关系做了分析。在解释《益卦》上九爻辞“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时,他说:“利者,众人所同欲也。专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极,则侵夺而致仇怨。故夫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孟子谓先利则不夺不餍,圣贤之深戒也。”[283] 在他看来,私心是产生人欲的根源,公心是顺应天理的基础。通过将孔孟对义利关系的阐述纳入易学的思维框架,程颐不但丰富了易学的内涵,而且为理欲之辨做了理论准备。

1.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程颐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说:“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礼。无人欲即皆天理。”[284] 他认为,礼是天理的体现,人们应该遵从礼乐的要求。而人欲则来源于人们的私心和不合理的欲望。他在解释《损卦》卦辞中的“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时,说:“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285] 他认为,屋宇、饮食、刑罚和征讨都属于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属于合理需求,是天理的范畴;而峻宇雕墙、酒池肉林、淫酷残忍和穷兵黩武,则属于不合理的现象,是人欲的表现。

程颐把“分”作为区分天理与人欲的标准:“口目耳鼻四支之欲,性也,然有分焉,不可谓我须要得,是有命也。”[286] 在他看来,天理指的是符合个体身份、位置的需求;只要是超过定分的要求,就属于人欲。因此,要想不被人欲控制,个体就要循理而为。

2.理欲之辨的真意

在程颐看来,天理是人必须服从的道德要求。他说:“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便是天理。”[287] 天理人欲之辨,又与义利之辨密不可分,原因是“‘义’即道义,也就是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利’指利益,又指功利或功效,通常指个人利益、私利”[288]。他认为,天理即公、义,人欲即私、利,二者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他说:“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289] 人欲是将人引入困境的恶魔,天理是妥善处理个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效法则,是实现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福利辩证关系的必要规范。

程颐认为,人欲对一个人成德践履具有重大危害:“苟惟欲之从,则人道废而入于禽兽矣。”[290] 要节制欲望,就要思考人欲出现的原因。他说:“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臭,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然则何以窒其欲,曰思而已矣。”[291] 人欲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忘记了自己的天命之性,被外物诱惑、牵制。所谓“思”,是指主体要珍视自己天赋的天命之性,节制欲望。

需要说明的是,程颐只是要求节制欲望,并不主张禁欲主义。在解释《节卦》彖辞中的“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时,他说:“天地有节故能成四时,无节则失序也。圣人立制度以为节,故能不伤财害民。人欲之无穷也,苟非节以制度,则侈肆,至于伤财害民矣。”[292] 寡欲和禁欲不是一回事:前者承认欲望的合理性,要求节制欲望;后者否认欲望存在的价值,要求去除欲望。在程颐看来,“克己复礼”“以道制欲”都是节制欲望的必要手段。他在解释《遁卦》九四爻辞“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时,说:“君子虽有所好爱,义苟当遁,则去而不疑,所谓克己复礼,以道制欲,是以吉也。”[293] 有些学者认为,程颐的“以道制欲”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理由是节制欲望只不过是“把老庄所讲的由无欲而实现的合于自然换成了合于礼而已”[294]。(www.xing528.com)

如果一个人要想节制人欲,还要安分守己。他在解释《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时,说:“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欲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常艮其背。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谓忘我也。无我则止矣。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行其庭不见其人:庭除之间,至近也。在背,则虽至近不见,谓不交于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为无咎也。”[295] 要想节制欲望,就要找到自己的分位。

程颐认为,每一个体做好自己的本分,是实现天下大治的必要前提。他在解释《泰卦》卦辞“泰:小往大来,吉亨”时,说:“以人事言之:大则君上,小则臣下,君推诚以任下,臣尽诚以事君,上下之志通,朝廷之泰也;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君子来处于内,小人往处于外,是君子得位,小人在下,天下之泰也。”[296] 他认为,如果君臣都能循理而为,就可以重建理想的政治秩序;如果君子(精英)和小人(普通民众)都能找到自己的分位,就可以实现家国天下的和谐通泰。程颐说:“不与民同欲,故民疾上之为,诗人言君当与民同欲也。”[297] 因此,余英时先生才会说:“道学虽然以‘内圣’显其特色,但‘内圣’的终极目的不是人人都成圣成贤,而仍然是合理的人间秩序的重建。”[298] 对程颐来说,内圣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外王。正如卢国龙先生所云:“二程洛学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299]

3.理欲之辨的重新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灭人欲所要灭去的只是过分的欲望,并不包括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所以,把“灭人欲”理解为消灭一切欲望、实行禁欲主义,是非常错误的。程颐在解释《节卦》卦辞“节:亨,苦节不可贞”时,说:“节贵适中,过则苦矣。”[300]

曾有门人问道:“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程颐回答说:“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301] 戴震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理解为“以理杀人”,说:“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302]历史影响来看,戴震的批评并非无的放矢。仅仅“‘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一句话,就摧残和吞噬了多少人的心身”[303]。在分析程颐的用意时,章太炎先生说:“其言诚过,然妇人不践二廷,旧有是说,亦因绝礼俗而为言也。而其书又言男子不当再娶;礼惟宗子七十无主妇,其他则否;且婚礼成言时,本未言妇死再娶也。其意盖当言夫妇皆当坚守契约,又未尝偏抑妇人也。”[304] 贺麟先生认为,程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继承了孟子的“舍生取义”“舍鱼而取熊掌”和“贫贱不能移”等思想,认为“伊川此语之意,亦不过是孟子‘舍生取义’,‘贫贱不能移’的另一说法。因为‘舍生取义’实即‘舍生守节’,‘贫贱不能移’实即‘贫贱或饿死不能移其节操’之意”[305]。两相比较,章太炎和贺麟二位先生的观点更具“同情之理解”的精神。理由是程颐曾说:“夫妇之道同,黾勉和同,不宜有怨怒也。盖和则夫妇之道成而家室正,如阴阳和而成雨。……夫妇之道,贵其有终。”[306] 可见,从理论上讲,守节确实不是仅仅要求女性。因此,笔者更赞同章、贺二先生的意见。另外,讲求节操具有共时性,即使是在今天,也仍然具有时代意义。

此外,在生态恶化、环保压力日益增加的今天,我们需要对现代生活方式加以反思。而程颢和程颐灭人欲明天理的思想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进而对人们的需要和欲望做出梳理。首先,我们应该反思奢靡与贫困共存、科技飞速发展与环保问题日益加重的现实情况,致力于全体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其次,人类应该抛弃讲求奢华、注重享受的生活方式,过上绿色健康、简单快乐的生活。最后,只有每个人都为建设人我和谐、人天和谐的世界发挥作用,地球才能万象共生、生生不息,人类才能瓜瓞绵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