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心分体用与性情关系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心分体用与性情关系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讨论“心”时,程颐也是用体用范畴来加以分析的。而心之用,又来自心之体的发用。至于心之体用与性情之间的关系,程颐并未明言。后来,朱熹将程颐的心分体用和张载的“心统性情”说加以发展,明确提出了“心统性情”的思想。他认为,虽然心的形体是有限量的,可是心的功用却没有限量。[115]心的形体由气禀而生,自然有限量;如果能够通之以道,心之妙用就能够无限量。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心分体用与性情关系

在谈及心在程颐心性论中所发挥的作用时,李景林先生说:“小程子的心性论,乃以‘心’这一概念为中心环节,来说明心、性、情的统一关系,并展示‘性’作为人的现实道德活动之本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意义。”[109] 张岱年先生也认为,程颐的心与性具有同一性,“心是性之存诸人而有形的,情是性之动而发于外的,其实只是一个”[110]。在讨论“心”时,程颐也是用体用范畴来加以分析的。

程颐对心的理解,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起初,他主张心为已发。在和程颐讨论“中”时,吕大临说:“先生谓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然则未发之前,谓之无心可乎?窃谓未发之前,心体昭昭具在,已发乃心之用也。”[111] 可见,程颐原来主张心为已发。在和吕大临讨论后,程颐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说:“凡言心者,指已发而言,此固未当。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小注: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小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惟观其所见如何耳。”[112] 未发,是从心之体来讲的;已发,是从心之用来讲的。程颐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来剖析心,认为心之体具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特点。正是由于程颐认同了心分体用的观点,所以他才会说:“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113] 本善,是就未发的心之体来说的;有善有不善,是就心之用而言的。而心之用,又来自心之体的发用。至于心之体用与性情之间的关系,程颐并未明言。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程颐心兼体用的思想没有明确把心之体规定为性,把心之用规定为情;但在程颐体用二分的哲学里,以性、理、道等为本体,以情、气、阴阳等为本体的作用,注意区分二者,讲体用的分别”[114]。后来,朱熹将程颐的心分体用和张载的“心统性情”说加以发展,明确提出了“心统性情”的思想。

在以体用范畴解释心、性、情的关系之后,程颐还对心的功用做了分析。他认为,虽然心的形体是有限量的,可是心的功用却没有限量。程颐说:“自是人有限量。以有限之形,有限之气,苟不通之以道,安得无限量?孟子曰:‘尽其心,知其性。’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苟能通之以道,又岂有限量?”[115]黄宗羲定为程颐语,见第 615 页)心的形体由气禀而生,自然有限量;如果能够通之以道,心之妙用就能够无限量。离开心的作用,性的存在只是潜存,需要主体的发明才能彰显出来;心的价值就在于彰显性,使其从潜存到彰显;性的彰显过程,就是其由静到动、展现为情的过程。(www.xing528.com)

在以体用范畴对性情关系做了探讨之后,程颐还用体用范畴对仁爱与性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