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视野与二程理学建构

易学视野与二程理学建构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程颢通过“生之谓性”言说本然之性,可是,他并不否定复归本然之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程颢之所以要强调人人都有“天然完全自足”的本然之性,原因即“在为人反本‘复旧’提供可能和动力”[58]。在程颢看来,人类不仅有成就自我、成就他人他物的必要性,还有成己成人成物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由于大千世界呈现出生化日新、天人本一的景象,所以人与其他物类也是有机不可分割的。

易学视野与二程理学建构

虽然程颢通过“生之谓性”言说本然之性,可是,他并不否定复归本然之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曾对韩持国说:“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无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污坏,即敬以治之,使复如旧。所以能使如旧者,盖为自家本质元是完足之物。若合修治而修治之,是义也;若不消修治而不修治,亦是义也;故常简易明白而易行。”[57] 因为道和性是相即不离的,所以他才会说“道即性”。在他看来,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都可以称作“性”。一方面,天道生生不已,将万物化生成形,而又生生不息;另一方面,在生生不已的天道的作用下,本然之性就表现为“生之谓性”。因而,万物的化生成形,也就是其“各正性命”的过程。每一个体都先天具有完善自足的本然之性,这是主体能够成就圣贤的充足价值根基根据。程颢之所以要强调人人都有“天然完全自足”的本然之性,原因即“在为人反本‘复旧’提供可能和动力”[58]。在程颢看来,即使一个人的“生之谓性”因气禀的缘故而有所污坏,也可以通过修治来复归本然之性。

在程颢看来,人禀受了天地之正气,因而具有超出其他物类的优势。他说:“‘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物皆然。都自这里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人则能推之。虽能推之,几时添得一分?不能推之,几时减得一分?百理具在,平铺放着。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尽子道,添得些孝道多?元来依旧。”[59]黄宗羲定为程颢语,见《宋元学案》第 562 页)所谓“能推”,就是指人具有主体意识和知晓善恶的道德心。人的道德意识和能力既使得自身和自然万物有了根本区别,也为人类赋予了参赞天地化育的道德责任。

从万物的角度来看,人类也有成己成人成物的责任。程颢说:“以物待物,不以己待物,则无我也。圣人制行不以己,言则是矣,而理似未尽于此言。夫天之生物也,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君子得其大矣,安可使小者亦大乎?天理如此,岂可逆哉?以天下之大,万物之多,用一心而处之,必得其要,斯可矣。然则古人处事,岂不优乎!”[60]虽然因为气禀不同,万物各具特点,可是,天地间的每一物类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确有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自然万物的必要性。(www.xing528.com)

在程颢看来,人类不仅有成就自我、成就他人他物的必要性,还有成己成人成物的可能性。在宇宙中,天理是万事万物的根基根据,“万物皆无一例外地完整禀受而涵具了它,从而皆成为具备牢固终极大宇宙根基、根据的存在”[61]。万物皆具有完善自足的天理,就使得宇宙间的每一物类都有被人类成就的可能性。他说:“事有善有恶,皆天理也。天理中物,须有美恶,盖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但当察之,不可自入于恶,流于一物。”[62] 在他看来,人类不仅应该修治人情,避免出现恶行,还应该通过参赞天地化育来成就自然万物。与此同时,由于大千世界呈现出生化日新、天人本一的景象,所以人与其他物类也是有机不可分割的。在参赞天地化育的过程中,人不但能够涵摄他人他物之理,而且可以成就他人他物,还能成就与物同体的大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