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视野下的大千世界形成原因

易学视野下的大千世界形成原因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程颢主张理气不可分,因而建构了生化日新、天人本一的总体宇宙图景;而程颐则凸显了理气之间的张力,因而建构了万象共生、物我一理的有机整体世界。汉代经学家大都把阴阳等同于道,认为元气化生万物。需要说明的是,与程颢偏重道器的贯通不同,程颐侧重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严格区分。程颐认为,易理、天理是体,卦爻象及其所反映的万事万物之象是用,体用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易学视野下的大千世界形成原因

程颐眼中的宇宙图景之所以会与程颢的有所不同,关键就在于二人对理气关系的理解不同。程颢主张理气不可分,因而建构了生化日新、天人本一的总体宇宙图景;而程颐则凸显了理气之间的张力,因而建构了万象共生、物我一理的有机整体世界

与程颢一样,程颐也通过易学解释来阐释理与气的关系。《易》以符号和文字两套系统,描述了天地万物之情。两套系统都是由“一个能指和一个所指组成的,能指面构成表达面,所指面则构成内容面”[217]。对于《系辞传》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程颐做出了新的解释。他说:“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氤氲交感,变化不穷。形一受其生,神一发其智,情伪出焉,万绪起焉。”[218]在程颐看来,太极即道,即形而上的理;两仪表征了阴阳,是形而下的器。

《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对于阴阳和道的关系,不同时期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汉代经学家大都把阴阳等同于道,认为元气化生万物。董仲舒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219] 在董仲舒看来,阴阳、四时、五行,乃至万事万物,都是由元气化生而来。程颐不同意经学家的观点,他对《易》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做了新的解释,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220] 程颐认为,阴阳是相伴而生的,其开阖没有先后之分。可是,阴阳只是气,不是道;阴阳的所以然才是道,才是理。

需要说明的是,与程颢偏重道器的贯通不同,程颐侧重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严格区分。他说:“形而下形而上者,亦须更分明须得。”[221](程颢喜言道器不离,程颐更喜欢强调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故此条语录当为程颐所言)程颐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不可混淆,必须严格区分。尽管程颐强调道器的区别,可是,他并不否认道器之间的密切联系,而是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来说明这种联系。程颐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222] 所谓的“理”指的是易理、天理,所谓的“象”指的是卦爻象及其所反映的万事万物之象。程颐认为,易理、天理是体,卦爻象及其所反映的万事万物之象是用,体用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又把这一解释模式应用于理事关系的研究,指出:“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微显一源。”[223] 所谓“事”,指的是卦爻辞描绘的万千事物;所谓“理”,则是万物背后的根基根据——天理。

总之,程颢和程颐的天理论既为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提供了价值支撑,又是其理学体系的起点。而他们的心性论既是其天理论的落实,又是其工夫论的价值基础。

【注释】

[1][日]土田健次郎著,朱刚译:《道学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页。

[2]杨国荣:《宋明理学:内在论题及其哲学意蕴》,《学海》2012年第1期。

[3]姜海军:《程颐〈易〉学思想研究——思想史视野下的经学诠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页。

[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页。

[5]张新国:《〈二程遗书〉“昨日之会”节考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11页。

[7]刘玉建:《〈易传〉的宇宙本体论哲学——宋明理学本体论的滥觞》,《周易研究》2010年第3期。

[8]刘大钧:《〈周易〉古义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9]向世陵:《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基本理论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5页。

[10]王新春:《卜筮与〈周易〉》,《周易研究》2003年第6期。

[11]刘玉建:《汉魏易学的绍承、超越与开新——孔颖达新型易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

[12]〔宋〕胡瑗口述,〔宋〕倪天隐整理,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00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171页。

[13]王新春:《胡瑗经学视域下的〈周易〉观》,《周易研究》2009年第6期。

[14]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

[1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1-52页。

[16]〔宋〕程颢、程颐:《易说·系辞》,《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29页。

[17]林忠军:《论汉魏易学之嬗变》,《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18]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5页。

[19]乔清举:《泽及草木,恩及水土》,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61页。

[20]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哲学的本体并非西方哲学中的ontology,前者有本源、潜存之意,后者有实体之意。俞宣孟先生认为,“从ontology字源的考察我们得知,所谓‘本体论’,其实并不是关于‘本体’的学说,而是关于‘是’的学说”。(参见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页)笔者认为,“是”即being,也有存在之意。而中国哲学家眼中的本体,则有本源之意。

[21]向世陵:《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基本理论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3页。

[22]刘玉建:《汉代易学通论》,济南:齐鲁书社,2012年,第45页。

[23]徐小跃:《对老庄本体论思想的几点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12期。

[24]王新春:《哲学视野下的京房八宫易学》,《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第34页。

[25]〔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6页。

[2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0页。

[27]刘大钧:《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172页。

[28]〔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周易略例·明象》,《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09页。

[29]〔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37页。

[30]〔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周易·复·彖注》,《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0页。

[31]朱汉民:《玄学、理学本体诠释方法的内在理路》,《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32]〔唐〕慧海:《大珠慧海顿悟要门·诸方门人参问》,载李森编著:《中国禅宗大全》,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年,第94-95页。

[33]丁为祥:《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34]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35]〔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4页。

[36]向世陵:《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基本理论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35页。

[37]〔宋〕胡瑗口述,〔宋〕倪天隐整理:《周易口义》,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00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171页上。

[38]杨泽:《胡瑗〈周易口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56页。

[39]〔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98页。

[40]〔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32页。

[41]〔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6页。

[42]王新春:《易学视域下周敦颐的理学建构》,《周易研究》2011年第6期。

[43]〔宋〕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85页。

[44]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2页。

[45]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338页。

[46]王新春:《哲学视野下的汉易卦气说》,《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47]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253页。

[4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第十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24页。

[49]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47页。

[50]刘玉建:《易学哲学视域下的程颐天理本体范畴的观念进学》,《周易研究》2015年第4期。

[51]〔宋〕邵雍:《观物外篇》下之中,《邵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56页。

[52]〔宋〕邵雍:《观物外篇》下之中,《邵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56页。

[53]〔宋〕张载:《正蒙·神化篇》,《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18页。

[54]〔宋〕张载:《正蒙·诚明篇》,《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3页。

[55]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1页。

[56]熊十力:《体用论》,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0-51页。

[57]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58]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年,第230页。

[59]赖贵三:《“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程颢理学与〈易〉学会通之道德形上思想析论》,《国学学刊》2016年第1期。

[6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3页。

[6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0页。

[62]王新春:《仁与天理通而为一视域下的程颢易学》,《周易研究》2006年第6期。

[63]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6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页。

[6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页。

[6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3页。

[6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0页。

[6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58页。

[69]〔宋〕胡瑗口述,〔宋〕倪天隐整理:《周易口义·发题》,《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00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171页下。

[70]陈睿超:《胡瑗〈周易口义〉中的天道观》,《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7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28页。

[72]〔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62页。

[73]〔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56页。

[74]刘大钧:《“卦气”溯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75]张克宾:《因象以明理:论程颐易学的“卦才”说》,《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1期。

[76]〔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周易略例·明象》,《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09页。

[77]〔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周易略例·明象》,《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71页。

[78]赵载光:《周敦颐的易学性命之学》,《周易研究》2009年第4期。

[79]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399页。

[8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一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1页。

[8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3页。

[8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2页。

[8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九,《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8页。

[84]朱汉民:《论程颐易学对王弼之学的继承》,《齐鲁学刊》2010年第1期。

[85]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227页。

[86]杨仁忠:《二程天理论的佛学渊源及其文化学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8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5页。

[88]〔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65页。

[89]〔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66页。

[90]〔宋〕程颢、程颐:《易序》,《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91页。

[9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一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1页。

[92]姜海军:《程颐〈易〉学思想研究——思想史视野下的经学诠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4页。

[93]〔宋〕程颢、程颐:《易传序》,《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9页。

[94]〔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95页。

[95]〔宋〕程颢、程颐:《答张闳中书》,《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15页。

[96]〔宋〕程颢、程颐:《易说·系辞》,《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30页。

[9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2页。

[98]〔宋〕程颢、程颐:《易说·系辞》,《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28页。

[99]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236页。

[10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23页。

[101]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338页。

[102]〔宋〕朱熹:《书伊川先生〈易传〉版本后》,《朱熹集》(七),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189-4190页。

[103]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自序》。

[10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0页。

[10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2页。

[10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7页。

[10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2页。

[10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3页。

[109]〔清〕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27页。(www.xing528.com)

[11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2页。

[11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经说》卷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60页。

[112]参见向世陵:《宋代儒佛的“一心”说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13]〔宋〕程颢、程颐:《易说·系辞》,《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29页。

[114]〔宋〕程颢、程颐:《易说·系辞》,《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29页。

[11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7页。

[116]潘富恩:《程颢程颐评传——倡明道学 观理识仁》,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117]徐洪兴:《旷世大儒:二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2页。

[11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7页。

[119]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8页。

[12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页。

[12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17页。

[12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0页。

[12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5页。

[12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2页。

[12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8页。

[12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页。

[12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3页。

[128]〔宋〕周敦颐:《通书·理性命》,《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页。

[129]〔宋〕邵雍:《观物外篇》中之上,《邵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8页。

[130]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413页。

[13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1页。

[13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8页。

[13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页。

[134]〔宋〕程颢、程颐:《易序》,《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90页。

[13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一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0页。

[136]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415页。

[13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页。

[13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9页。

[139]王新春:《张载〈西铭〉所构设的理学新语境》,《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40]〔宋〕程颢、程颐:《答杨时论西铭书》,《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09页。

[141]向世陵:《兼爱、博爱、一气与一理》,《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2期。

[142]〔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九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23页。

[143]潘富恩:《程颢程颐评传——倡明道学 观理识仁》,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98页。

[144]〔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64页。

[145]李晓春:《从天理与善恶关系的角度看程颢与程颐天理的异同》,《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46]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79页。

[147]〔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77页。

[14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页。

[149]〔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484页。

[150]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5页。

[151]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15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3页。

[15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页。

[15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4页。

[155]〔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78页。

[15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0页。

[15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3页。

[15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8页。

[15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第七,《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92页。

[16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页。

[16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页。

[16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 33页。

[16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 33-34页。

[16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1页。

[16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3页。

[16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167]王新春:《仁与天理通而为一视域下的程颢易学》,《周易研究》2006年第6期。

[16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3页。

[16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3页。

[170]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17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9页。

[172]〔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0页。

[17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9页。

[17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9页。

[17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1页。

[17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2页。

[17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1页。

[17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1页。

[17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1页。

[18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1页。

[181]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4页。

[182]〔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页。

[18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8页。

[18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3页。

[18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1页。

[18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248页。

[187]李晓春:《从天理与善恶关系的角度看程颢与程颐天理的异同》,《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88]〔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58页。

[18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3页。

[19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51页。

[191]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272页。

[192]〔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7页。

[193]〔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51页。

[19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6页。

[195]〔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62页。

[19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81页。

[197]〔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62页。

[198]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1页。

[199]〔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78页。

[20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66页。

[201]向世陵:《理学与易学》,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年,第187页。

[202]〔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97页。

[203]〔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79页。

[204]〔宋〕程颢、程颐:《易说·系辞》,《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27页。

[205]〔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0页。

[206]〔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57页。

[207]〔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页。

[208]〔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四,《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67页。

[209]〔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7页。

[210][英]葛瑞汉著,程德祥等译:《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第87页。

[211]向世陵:《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基本理论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94页。

[212]〔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14页。

[21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9页。

[21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2页。

[215]潘富恩:《程颢程颐评传——倡明道学 观理识仁》,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90页。

[21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2-33页。

[217][法]罗兰·巴尔特著,王东亮等译:《符号学原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34页。

[218]〔宋〕程颢、程颐:《易序》,《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90页。

[219]〔汉〕董仲舒:《五行相生篇》,《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7页。

[22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7页。

[22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7页。

[222]〔宋〕程颢、程颐:《易传序》,《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9页。

[223]〔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