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天地万物的活动场所,宇宙并非毫无规律可循的、无意义的机械世界。方东美先生说:“‘宇宙’,从我们看来,根本就是普遍生命的大化流行,其中物质条件和精神现象融会贯通,毫无隔绝。”[18] 天地万物之间既存在着有机联系,又呈现出稳定的规律和理则。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些联系、规律和理则展现为天人万象之道。
《系辞传》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这说明,在以天道、地道和人道为内容的三才之道的解释架构下,易学全面地揭示了天人万象之道的本来面貌。《说卦传》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易》作者认为,天道表现为阴阳的交感、和合,地道体现为柔刚,人道则表现为仁义。卦爻象来自对客观外在情势的模拟,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系辞下传》)的产物。
天道不仅表现为阴阳,而且表现为生生之德。《系辞上传》云:“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首先,阴阳二气的交感、激荡,不仅创生了万物,而且让其生化日新。阳具有刚健的品格,在化生万物中发挥创生作用。《乾·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而阴则具有温顺的特性,在化生万物时有着成就之功。《坤·彖》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在阴阳二气交感、和合的基础上,天地人物才得以产生。所以,《系辞上传》才会说:“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其次,阴阳二气造就的生化日新,又体现了天地的德行。在《系辞下传》中,《易》作者用“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语来点醒我们,“生”是天地最大的德行。所谓“生”,包括“生出、生养、生长以及变化、更新”[19] 等意味。最后,《易》又把天地化生、成就万物的神妙莫测的特点称为“神”,提出了“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上传》)的说法。《系辞上传》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可见,在《易》作者的眼中,“神”并非今人所理解的超自然实体,而是神妙莫测之意。(www.xing528.com)
既然万物都由天道借由阴阳二气的激荡化生而成,那么,人道的仁义也就是天道的展现、实现。因此,天道具有本源、潜存的意味,人道则具有发用、现实的意涵。从《易经》开始,中国哲学本体论[20]正式发端了。向世陵先生说:“‘本体’之所以由‘本’与‘体’合成,在于二者含义本来关联。《周易·系辞下》既言‘刚柔者,立本者也’,又言‘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刚柔‘立本’与‘有体’语意近似,指阴阳为卦之本、体。”[21]可见,《易》中确实已有本体哲学的探讨。
《易》中本体哲学的探讨,又被表述为道器关系。《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易传》作者简明扼要地展现了易学本体论的内涵,认为道为本体、器为发用,道器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虽然《易传》作者仅仅是粗线条地探讨了道器关系,却为“汉代及后世这些尤其是宋明道学本体论哲学的建构,在基本范畴上奠定了基础,在思想来源上提供了源泉”[22]。通过发扬《易》中的本体思想,程颢和程颐最终建构起自身的天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