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以上句法和内容两方面标准,迈尔展开了一系列音乐作品价值的比较:(1)迈氏认为,人们往往从三方面获得“音乐享受”:“感官”(sensuous)、“句法”和“联想”。每一部作品都包括这三个方面,但一些作品试图强调感官,另一些则强调句法。前者是“立即满足”(immediate gratification)感官的音乐,后者是“延搁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感官的音乐。迈尔认为后者更有价值,他说:“趋向的抑制和容忍不确定性是成熟的标志”,“由于对可选择的可能性的估计和对音乐事件之关系的回顾理解,我们获得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由此,对句法的反应,将比那些充斥着自我消解以及在艳丽的感官愉悦或幻想中失去自身同一性的反应来得更有价值。同理,包括偏离和不确定性的作品要比那些更直接使人满足的音乐好。我不是认为其他享受方式没价值,而是认为它们的价值较少”。[65]由此,德彪西的音乐比戴留斯的更好。(2)基于以上看法,迈尔对艺术音乐和原始音乐做了比较。如果我们问,精致的艺术音乐和原始音乐有什么不同,人们一般会说,原始音乐采用较少的声音素材,有着大量的重复等。在迈尔看来,这些还不是根本的不同。真正的不同在于对趋向进行满足的速度。原始音乐几乎立即满足它们的趋向,它们不能容忍不确定性。遥远地背离确定性和丧失主音,以及长时间的对满足的延搁,对于原始先民来说是痛苦的,他们还不具备成熟的音乐能力。[66]迈尔又指出:成熟能力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风格赖以产生的文化而言,皆包括自发地放弃对未来最终目的的直接满足。主动接纳对趋向的抑制,主动忍受不确定性,这显示了成熟,它是人与动物的区别。[67](3)无论是偏重感官的音乐,还是偏重句法的音乐,都可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因此又可分为“感官—联想”音乐和“句法—联想”音乐。由于联想使人们把握到音乐的至深内容,因此,既有句法又重联想的音乐是最好的,它体现出最高的价值。由此,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比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更好,虽然后者可能更为精致;而《牧神午后》又明显比莫扎特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好。(4)此外,迈尔还区分了“伟大”和“优秀”(excellence)。前者涉及音乐的“内容”,“与哲学家所说的‘崇高’有明显的关系”,也与“里程碑式的”(monumentality)有所关联[68];后者则仅涉及“句法”。甚至,伟大的作品(great work)和杰作(masterpiece)也有区别,后者同样仅涉及句法,由此,“巴赫的许多创意曲是杰作,却不是伟大的作品”[69]。(5)若两部作品产生的信息数量相当,那么,需要比较二者达到这种信息量的手段谁更节约,节约者相对更好。
以上便是迈尔音乐价值与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此有三点评论。第一,迈尔的音乐评价理论与其音乐情感、意义理论有着共同的心理学基础,即无论是音乐的价值、信息,还是情感、意义,都与某种心理趋向的偏离、延搁、阻碍有关。当一种心理趋向被暂时抑制,音乐运动所指向的目标无法直接达到,人们的期待感、不确定感就会被唤起,这种感受越强烈,意味着音乐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由此,当音乐的目标最终达到的时候,人们将获得更为充分的满足感。对于一位有能力的听众而言,把握作品中客观存在的趋向及其偏离、阻碍,是获得意义和价值的先决条件。
第二,迈尔在讨论音乐价值的过程中极力反对相对主义,并追求价值的客观性。他反对“每一部作品都是一种类型的好”的观点,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讨好的观点,是对真正问题的逃避。迈尔勇敢地切入音乐价值比较的问题,指出了某些音乐作品的确优于另一些音乐作品,以此确证什么样的音乐是“杰出的”“优秀的”“伟大的”。此种理论姿态透露着迈尔过人的理论勇气,透露着他对人类价值序列的坚守和捍卫。与阿多诺不同,迈尔并不从音乐对社会的批判性角度去衡量、比较作品的价值。他所特别强调的,是要在音乐的“句法”和内容的深刻性中寻找价值。由此,其理论较之于阿多诺理论而言更为全面,也更有说服力。(www.xing528.com)
第三,与许多音乐评价者不同,迈尔把音乐看成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寻找评价的标准如延搁的满足、有偏离的趋向等,而不是抛出几个静态的概念,如“深刻性”“技术性”“民族性”“复杂性”等。因此,其理论显露出某种独特之处,不仅与实际的音乐审美评价经验更为贴近,也更易于被运用于音乐评价实践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