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现代音乐美学-西方现代音乐美学

西方现代音乐美学-西方现代音乐美学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特别是其“意向性”观念给音乐美学的研究带来的影响无疑也是深远的,既然是一种意向性对象,超越传统音乐美学的所谓他律论与自律论之争,必然涉及什么是音乐作品。以下将重点介绍在21世纪音乐现象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思想家的音乐哲学思想。

西方现代音乐美学-西方现代音乐美学

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中,现象学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于整个20世纪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现象学尽管已经诞生一个世纪之多了,但至今仍活跃在包括音乐美学在内的各思想领域,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很多人所熟知的是,现象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埃德蒙特·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面向事物本身。”这也是现象学的一个旗帜性的口号。初看起来,这仅仅是一句很平常的口号,然而如果联系西方哲学的整体发展方向和路径来加以考察,这个口号却对西方哲学在20世纪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转折作用。西方传统哲学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这是一种二元论哲学,其基本特征乃是为世界设立一个不可经验的本原,在柏拉图那里,这个本原是神秘的理念,它是真实的,也是世界的本质,而现实世界则是对理念的分有,它是流变的并且非本质的,“按照这种原则,本体与现象、感性与理性等范畴的区分及其对立关系成为形而上学所讨论的基本问题”[1]。而至近代,康德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自体,而物自体是人的认识所无法把握的,人能认识的只是现象界,在黑格尔这里,同样将世界的本质归为绝对理念,而现象界的一切乃是绝对理念自演化、自发展的结果。正是出于对这种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哲学的不满,胡塞尔在20世纪初创立了现象学哲学,力图克服、清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倾向。这一口号对于西方哲学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实质在于消弭了本体与现象之间的二元分割的状况,“面向事物本身”就是“应该尽量排除一切未经考察和验证过的假设、前提和先入之见,独立地、忠实地从事物最初的始源去陈述所要研究的事物”[2]。胡塞尔的所谓事物本身,也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现实世界的实存之物,因为客观世界是否存在,在胡塞尔的理论里是加括号悬置起来的,胡塞尔的事物概念“不仅仅依赖于知觉对象,而同时可以以想象、幻想的对象为出发点”[3]。他的所谓事物只是人的意识所意识到的事物,也就是所谓的“现象”。由此便涉及另外一个核心概念:意向性。

意向性本来是中世纪的一个术语,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借用这个概念区分物理学研究对象与心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对象可以不必依赖于意识而存在,而心理对象则是意识到的对象,胡塞尔借用的这一概念则涵盖了物理对象与心理对象在内的一切对象。既然一切事物都是人的意识所意识到的对象,这种意识活动的指向性也就是胡塞尔所称的“意向性”,它包括意向行为、意向内容、对象。尽管现象学家们对意向性本身存在着广泛的分歧,但他们大都将审美经验看作是一种意向性活动,这一点则无太大的分歧,因此可以说意向性是现象学最为核心的理论基石。而胡塞尔所谓的“现象学”中的现象一词也就指的是通过意识把握的东西,它可以是实际并不存在的东西,也可能是想象等观念性的东西,因此,胡塞尔对是否存在一个实在的客观世界这一问题采取了悬置或者说加括号的态度。

现象学作为20世纪的一门显学,其影响正如苏宏斌先生在《现象学美学导论》里所谈到的,涉及现象学的本体论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4]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特别是其“意向性”观念给音乐美学的研究带来的影响无疑也是深远的,既然是一种意向性对象,超越传统音乐美学的所谓他律论与自律论之争,必然涉及什么是音乐作品。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音乐审美与音乐作品的关系、音乐审美经验等传统音乐哲学很少关注的问题,使得音乐美学摆脱了长期以来仅仅局限于自律与他律、形式与内容的二元纠缠,拓展了音乐美学研究的新思路,转而探讨如前所述的某些新的理论问题。这些新的问题的提出都来源于“意向性”这一现象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点。(www.xing528.com)

以下将重点介绍在21世纪音乐现象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思想家的音乐哲学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