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出浪漫美学:西方现代音乐美学

走出浪漫美学:西方现代音乐美学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浪漫主义后期,出现了否弃浪漫主义的美学、突破传统大小调体系的新的音乐风格,即印象派。但是,一切都依然还在古典成熟、浪漫主义延伸的体系内,包括美学思想和作曲技法。为此,浪漫主义的题材得到强调,表现在音乐和文学、绘画、戏剧等的联系上。绘画中的印象主义风格,是对客观、理性的现实主义和主观、情感的浪漫主义的一种协调。

走出浪漫美学:西方现代音乐美学

浪漫主义后期,出现了否弃浪漫主义的美学、突破传统大小调体系的新的音乐风格,即印象派。这一流派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19世纪的欧洲处于资本主义黄金时期,工业革命科学理性带给西方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科学的负面影响尚未被发觉,而宗教和宫廷对艺术家的制约也大大减弱甚至完全消失。在艺术音乐界,作曲家成了一种自由职业。虽然他们总要为生计而写作,但是那些杰作却基本上都是他们在艺术的自由状态下创作的。正因如此,他们甚至可以不考虑演出而创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分挖掘继承于古典的大小调体系的可能性,以及各类乐器和人声的可能性。这一时期新增加了低音单簧管、竖琴、长号和英国号等,各组乐器的数量也大大扩充,从几十人到几百人。总之,从晚期的贝多芬发展到瓦格纳,浪漫主义达到了高峰,同时也出现了创作的危机,即音乐还有哪些可能性可以挖掘,如何有所突破、创新。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等作曲家沿着浪漫主义道路继续前行。民族乐派则向民间音乐索取灵感和资源,在音乐语言的拓展上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一切都依然还在古典成熟、浪漫主义延伸的体系内,包括美学思想和作曲技法。真正有明显突破的是印象派。因此,它在西方音乐史上是第一个属于现代主义的流派。

1.世纪末情绪与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印象派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他的音乐否弃古典的泛我英雄主义和浪漫的自我英雄主义,否弃瓦格纳时期过于庞大的曲式,否弃一直被当作完美的形式原则,如奏鸣曲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弃了古典至浪漫的情感表现的美学。《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的作者保罗·亨利·朗格(Poul Henry Lang,1901—1991)指出,“德彪西的音乐反映了世纪转折时期的过度敏感、坐卧不安、心慌意乱的分裂的精神状态,但是它却摆脱了那个时代所激起的强烈的情热,泪汪汪的多愁善感和嘈杂的自然主义”;朗格认为他“做到了当时作曲家很少人能做到的:感情与理智的调协”。[1]西方艺术音乐一直坚持情感论美学。不同的是,古典主义的情感表现,是在理性控制之下的。情感的羊群,被要求在理性的栅栏内放牧。当时,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精神得到科学成就的证明,理性被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甚至就是人性同义词。而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则突破了理性的栅栏,强调个人的情感表达。为此,浪漫主义的题材得到强调,表现在音乐和文学、绘画、戏剧等的联系上。

19世纪最后时期的巴黎,人们处于一种“世纪末”的精神状态,新教伦理精神的传统逐渐淡化,积极向上的朝气逐渐被沉溺声色的习气所取代。人们追逐细腻的感觉,把玩刻意雕琢的各种东西。文学界的表现,在象征派诗歌那里最为典型。马拉美等人的诗歌,忽略意念的清晰,将语义尽可能弱化到最低限度,竭力避免概念指向和伦理联系,而强调语言的声韵和节奏……这些都对印象派音乐产生了影响。

2.印象派美术的影响(www.xing528.com)

音乐的印象派还与当时的绘画美学密切相关。绘画中的印象主义风格,是对客观、理性的现实主义和主观、情感的浪漫主义的一种协调。“十九世纪富有探索精神的画家们所进行的大量斗争,是为了重新在画面上恢复大自然的色彩和光线,因为大自然的光线已经让学院主义的调子公式吞没在画室的幽暗之中了。”[2]印象主义被称作现实主义的最终升华。艺术家们认识到:“风景及风景中的海洋、天空、树木以及群山,实际上从来不是静态的或固定的。它是阳光和阴影、浮动的行云及水上的倒影不断变化着的全景画。同一个景象,观其早晨、中午和黄昏,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真实,或者说,假若时间和观者不同,就会出现上百种不同的真实。”[3]这里已经可以看到美是客体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而产生的关系哲学美学的萌芽。而德彪西的《云》(Nuages)、《大海》(La Mer)、《水中倒影》(Reflects daus I,Eau)等作品,正是这种美学思想在音乐中的运用。印象派绘画否弃浪漫主义的题材性思维方式,即否弃形式构图的重要性,而追求感官的瞬间印象,追求自然的光和影给人的感觉。以往表现内在情感的美学被抛到一边,追求具象的真实也被抛到脑后。

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瓦格纳的半音阶和声,几乎已经将大小调体系的各种可能性都挖掘光了。

当然,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还是在调性范围内的,只不过大小调功能大大削弱了。而各方面的有序性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是既可分析又可感受的。也就是说,尽管他的音乐出现了新风格,做法也改变了,但是“变化/统一”的美学原则却没有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