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音乐与古典文学结合,感受民族音乐之美

重视音乐与古典文学结合,感受民族音乐之美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这些优秀的中国作品时,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风格,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文学作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民族音乐风格的美。总之,演奏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应与我国传统的文化底蕴相承,具有民族的审美心态和素质,才能使源于西方的钢琴更好地表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神韵和意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内在的美。

虽然钢琴是西洋乐器,是从国外流传过来的,但在钢琴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和演奏大量的中国乐曲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体会和掌握中国民族风格美也是十分必要的。将民歌或民间乐曲改编为钢琴曲是中国钢琴音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如王建中的《绣金匾》《百鸟朝凤》,朱践耳的《云南民歌五首》,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黎海英的《夕阳箫鼓》等。

在教这些优秀的中国作品时,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风格,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文学作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民族音乐风格的美。如在黎海英的《夕阳箫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贴切的语言进行描绘,让学生体验乐曲优美的意境。具体如下。

先向学生介绍曲目。《夕阳箫鼓》原为琵琶独奏曲,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多次变换曲名,有称《浔阳夜曲》,也有称《浔阳琵琶》的。直到1923年郑觐文将此曲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并拟了10个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濑;疑乃航舟;尾声。钢琴曲《夕阳箫鼓》是一首优雅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夕阳西下时,远处的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不知从哪个地方又传来了箫和鼓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夕阳箫鼓》的结构整体是散—慢—快—散的形式,首段“江楼钟鼓”与收尾散起散落,中间各段时空节奏序列和结构也是采用自然递增,由静而动,由动而静;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以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音乐结构耐人寻味。要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整体美,必须边示范边分段讲解,要用绘声绘色、充满激情的语言来介绍,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示范演奏来深刻体会民族音乐的美感。(www.xing528.com)

总之,演奏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应与我国传统的文化底蕴相承,具有民族的审美心态和素质,才能使源于西方的钢琴更好地表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神韵和意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内在的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