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钢琴与美育实践研究:促进完整人格形成

高校钢琴与美育实践研究:促进完整人格形成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美实践教育的方向在于促进完整人格的形成,这一方向实现的途径就是用感性的发展来推动其向审美情感教育的转变。与之相对应的,审美实践教育也包括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等内容。作为功利与超功利的统一结合体,审美实践教育既体现了美的无功利性,又体现了美的功利性,即实现了人格养成。在审美实践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以学生的基本感性需要得到满足为出发点,其二是以学生的感性能力提升为落脚点。

高校钢琴与美育实践研究:促进完整人格形成

审美实践教育的方向在于促进完整人格的形成,这一方向实现的途径就是用感性的发展来推动其向审美情感教育的转变。感性是美育的起点,具有现实性和艺术性双重属性。感性发展的层次同样有两方面的体现,其一是满足与解放感性要求,其二是提升与塑造感性。与之相对应的,审美实践教育也包括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等内容。从本质上来讲,审美实践其实是人的实践活动,这种自主实践以最直接、最集中的方式将美的内涵进行了展现,并以对自由的体验自主进行审美创造。作为功利与超功利的统一结合体,审美实践教育既体现了美的无功利性,又体现了美的功利性,即实现了人格养成。

从生命的角度来讲,人的生命具有自然性,人在生活社会活动过程中会萌发自然需要与内心欲望。但是,人的感性生命会在人类进化中被理性所规范,进而成为社会文化的内容,赋予感性生命更多的内涵。因此,人们通常说的“人的感性能力”其实是一种社会人的感性能力,即这种感性能力体现着认知力、理解力、判断力等理性要素。

审美教育的过程是以审美形式使人的感性得到解放、人的文化得到提升,从而使深层心理活动的非理性因素得到激发。在审美实践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以学生的基本感性需要得到满足为出发点,其二是以学生的感性能力提升为落脚点。这两个基本原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感性需要的满足要以感性能力的提升为前提,感性能力的提升可以满足学生的感性需求,同时激发学生更多、更高层次的感性需求。现阶段我国的美育实践侧重于对学生实践理论的教学,而对学生的审美需要、兴趣和个性的关注度尚显不足,进而导致学生的感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感性能力得不到显著提升。当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发生时,学生为了自身感性需求的满足和感性能力的提升,不得不寻求校外帮助,因而学生的感性能力带有一定程度的大众审美倾向。但大众审美对缺乏感性能力的学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消极色彩,比如会让学生陷入感性世界的诱惑中,对个人主观情感宣泄的过分强调以及对单纯的感官刺激的追求等,最终导致学生难以实现在理性思考和把握自然、艺术、人生等方面的平衡。

发展学生的感性能力是学校美育实践的首要任务,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的一点就是要依托于直观的审美形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之所以要坚持这一根本方向,主要在于感性与个性是相互联系的内在统一体,没有个性,感性便无从谈起,而直观的审美形式是人的感性因素得以充分自由表达的窗口,也就是说,只有做到这两点,人的感性才具备了培养、发展的条件。具体来讲,通过美育实践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尊重和培养个性

在美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要建立美育与现实生活和历史具体的个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将感性融入美育过程。这是因为,感性是个性的一部分,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其最基本的宗旨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感性,也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通常来讲,审美教育是尊重、建构、强化学生个性的本体意义的最重要和效果最明显的选择,这也是美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相对于美育,德育强调的是适应于大多数人的道德规范,这种规范的建立在于指导人的个性建立的实践。而智育从根本上尊重和保护个体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尽管如此,不同个体所呈现出的对于这个世界的不同的把握都将与客观存在的某一真理相贴合、相联系,或者相一致。作为一项感性活动,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审美都十分强调运用个性化、具体化、生动化的眼光、感受、体验、直觉与洞察。同时,个性不仅是审美的宗旨,更是审美的生成物,没有个性的审美是没有灵魂的,而没有审美,审美教育更无从谈起。(www.xing528.com)

(二)尊重学生感性需要,完善学生感性机能

感性机能是人们开展艺术审美活动、获得审美感受的重要媒介,是以情感为核心,又超出情感体验之外的能力,既包括感官层面的机能,如感觉、知觉等,又体现在情感体验层面,如想象、情感等。感性是一个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内容的综合概念,在感性教育层面来讲,其教育核心诚然表现为心理机能的完善,但是生理机能的完善仍旧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健全完善的生理机能是人们开展一切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础,在人们进行艺术审美实践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开展艺术审美活动时,要重视对人的生理机能的完善,尊重学生的感性需要,凸显人性和人格关怀。

(三)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

相对于理性教育对逻辑结论的侧重,感性教育重点在于把握对象内蕴。但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现状是智慧教育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教育模式影响下,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通过概念和推理,而从实践和体验中获取对世界的直观感知相对要薄弱许多。事实上,这种直观获取对世界的整体感知的方式,要比从概念获得的内容要具体,意识更丰富,影响更深远。这种感性教育在人们用单一的理性认识来感知世界的环境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感性认识的培养和感性认识的直观作用发挥越发显得重要。基于此,可以将美育的实质理解为一种感性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