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历史事实。3 000 余年来,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文化传统,以犹太教先知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传统等始终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社会。
从历史来看,文化发展首先依赖于人类学习的能力以及将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能力。在这个漫长的进程中,每一代人都会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增添一些新内容,包括他们从各自所处时代社会中所吸收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他们自己的创造,当然,也包括他们接触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个传递的过程有纵向的继承,也有横向的开拓。前者是对主流文化的“趋同”,后者是与主流文化的“离异”;前者起整合作用,后者起开拓作用。二者对文化发展来说都必不可少,而且,横向开拓尤其重要。对一门学科来说,横向开拓意味着对外来文化影响的接受和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利用以及对原来不受重视的边缘文化的开发。这三种因素都是并时性发生的,同时改变着纵向发展的方向。在这三种因素中,最值得重视、最复杂的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就拿今天的西方文化来说,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我们到处可以感受到非洲的音乐和雕塑、日本的版画和建筑以及古代中国园林装饰的影响。至于20世纪20年代,从图坦卡蒙墓葬出土的文物在西方电影、时装、爵士乐、舞蹈服装、珠宝设计等方面引起的“古埃及热”就更是不用说了。直到20世纪90年代,埃及金字塔不仅仍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游乐场所,而且是拉斯维加斯艺术设计思想最重要的灵感来源。恰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化比较》(1922年)中所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欧洲文化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还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不断吸收不同文化的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5]显然,正是不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经常诱发人们的灵感而导致某种文化的革新。没有差异,没有文化的多元发展,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
从现状来看,虽然多元文化的现象一直存在,但“多元化”的提出本身却是“全球化”的结果。全球化一般是指经济体制的一体化、科学技术的标准化,特别是随着电信网络的迅猛发展,三者不可避免地将世界各地连接成一个难以分割的有机整体,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全球化使某些强势文化遍及全世界,大有将其他文化全部同化和吞并之势,似乎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发展很难两全。其实,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全球化,多元化的问题显然也是不可能提出的。
首先,全球化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造就了全球化后各大洲的后殖民社会。原殖民地国家取得了合法的独立地位后,最先面临的就是从各方面确认自己的独立身份,而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独特身份最重要的因素。如“二战”以来,马来西亚为强调其民族统一性而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以色列决定将长期以来仅仅用于宗教仪式的希伯来文恢复为日常通用语言;一些东方领导人和学者为了强调自身文化的特殊性而提出“亚洲价值”观念;等等。这些都说明当今文化并未因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一体化而趋同,而是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后殖民主义显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全球化和后殖民状态也在西方社会引起了阶段性的大变动,这就是在文化方面以“后现代性”为标志的后工业社会。后现代性大大促进了各种“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成了地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合法性,过去统帅一切的“普遍规律”和宰制各个地区的“大叙述”面临挑战,人们最关心的不再是没有具体实质、没有时间限制的“纯粹的理想形式”,而首先是活生生的存在、行动以及感受着痛苦和愉悦的“身体”。它周围的一切都不固定,都是随着这个身体的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对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解放。正是由于这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刻转变,对“他者”的寻求、对文化多元发展的关切等问题才纷纷被提了出来。人们认识到不仅需要吸收他种文化以丰富自己,而且需要在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以求发展,这就需要扩大视野,了解与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定式全然不同的文化。法国学者于连·法朗索瓦认为,人们穿越中国是为了在一切异国情调的最远处更好地阅读希腊,这样,我们可以从由于遗传希腊思想那种与生俱来的熟悉中构成一种外在的观点,从而更好地去了解它和发现它。他的话说得很好。
其实,这个道理早就为中国哲人所认知。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有一首诗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要造成一种远景思维的空间,构成一种外在感的观点。要真正认识自己,除了自己作为主体,要有这种“外在”的观点之外,还要参照其他主体(他人),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环境审视自己的看法。有时候,自己长期并不觉察的东西经“他人”提醒,往往会豁然开朗。还有一种情况是参照和被参照者并不直接发生关系,但两者同时存在于某一范围之内,构成一个“文化场”,而产生可以互相说明的对照,这种对照使两者都显示出新的特点。不管这种对照是否显示出来,两者之间都会发生一种潜在的关系。正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的,我们之所以会提出“龟无毛”“兔无角”这样的说法,就是因为存在着未曾论述的、潜在的、可以用作比照的“有毛”“有角”的东西,否则就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会期望龟变得“有毛”、兔变得“有角”,而是希望在与潜在的参照物的比照中更深刻地认识和发现“无毛”“无角”之物的特点。这些古老的中国睿智之说虽然早已存在,但也只有在“后现代”、后殖民状态的今天才能古为今用、系统化,并得到新的发展。(www.xing528.com)
当然,还应提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物质和文化的极大丰富,这也为原来身处较为落后地区的人们创造了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发展自身精神文明的条件。正是受赐于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旅游事业的开发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人类的相互交往才有今天这样前所未有的频繁。一些偏僻地区、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文化正是由于旅游和传媒的开发才广为人知和得到发展。尽管在这一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形式化(仪式化)的弊病,但总会吸引更多人关注某种文化的特色和未来。
多元文化教育最早于20世纪60 至70年代产生于西方国家,是当时社会处于对抗时期的产物。随着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多元文化教育在20世纪80 至90年代得到飞速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是一种建构于民主价值与信念的教育理念,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已成为一个基本教育理念,旨在寻求多元文化社群中各种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文化教育是文化多元主义制度化的过程和其在教育体制中的反映,这种教育倡导尊重所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强调所有民族在社会中所做出的不同贡献;尊重异域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国际间的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其内涵和价值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教育更成为一种趋势,为人类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民主化、公平化贡献着自己独特的力量。
世界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专家詹姆斯·班克斯(美国)和詹姆斯·林奇(英国)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人口组成上的因素;二是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社会运动上的因素。这一结论是对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事实的概括。首先看人口组成因素。从16世纪开始的世界性的人口移动、移民浪潮时涨时落,引发了世界种族和民族的重新分布。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因为美洲存在着人口和发展的空白,那里就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瑞士、荷兰等发达国家逐渐由单一民族向多民族发展。事实上,当今世界几乎已经找不到单一民族的国家了。随着种族和民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的交往和接触也越来越频繁。因为多种民族人口的存在,一元化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多种文化共存的背景下产生了多元文化教育的问题。以美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反对种族歧视、追求民主平等的“公民权利运动”使美国人民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文化遗产。美国人民认识到社会教育需要的不是单一文化,而是多种文化的融合,对不同文化的镇压只能削弱社会教育,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话题也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关注。因此,重建多元文化课程,通过教育来挖掘多种文化并存的可能性的多元文化教育,随着这场运动而逐渐为美国民众所接受。
再从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社会背景来看,正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多元文化教育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范围内的民族复兴运动的产物,是在西方社会把保护人权和促进平等作为共享国家的主要目的的基础上,在社会组织内力图创建包括所有种族的、民族的和文化的、群体的平等主义思想体系基础上产生的。其目的是力图通过教育改革而使来自各个民族的、种族的和社会阶级群体的学生有机会享受平等的教育,并以此来保持和发展各民族文化,反映民族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多元文化教育产生、发展的另一个背景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以繁荣经济、和平发展为目标的全球化经济合作把全世界内在地连成了一个统一整体。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一些经济强国利用其经济实力进行文化殖民与侵略。这种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对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造成了威胁和破坏。恰于此时产生的多元主义文化价值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形成了有效的呼应。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社会基础是公正、社会正义、尊重个人尊严和普遍人权以及保持语言和文化自由的核心价值,主张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不同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都有不同的贡献。它相信在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今天,人类文化要多元化发展,并且只有人类文化多元化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