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音乐教育研究的内涵正在欧洲悄然发生着变化。参与音乐是人类文化和行为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喜欢音乐被认为是人类的修养,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基本区别。因此,在大多数国家,普通学校初级音乐教学(从幼儿园到大专学历的音乐培训)的重点在音乐本身,宗旨是奠定学习者终身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教学一般只是告知学生音乐的基本知识,仅部分涉及器乐和声乐的演奏(演唱)方法。在教学上基本只是追问“为什么音乐应该教”,什么题目和内容是最重要的以及通过什么手段和媒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基础音乐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包括“音乐课应该教什么内容”“怎样教”(教学法)。在音乐教学法上,基本内容和主题是音乐应该教什么,通过什么手段和媒介达到教学目的。由此,出现了音乐教育研究的另一个分支——“音乐教学法”,这种追求方法的研究在音乐教学中非常普遍。这种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各种普及音乐的教育活动。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以及增进知识技能的一切教育均在其中。音乐教育包括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也可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前者是以培养音乐专门人才为目标;后者是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为教育目标。在今天,虽然通常首选的词是音乐教育,但从其发展的历史来看,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这个词似乎用“教学法”更具有合理性。学校教育一般可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音乐教育学中的“比较音乐教育”是“音乐教学法”在各个国家使用的情况。随着学科教育学的兴起,出现了音乐教育学发展专门化的趋向。
20世纪下半叶,产生了主要针对音乐教育中诸多现象、原理进行探索的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教育学以培养人、塑造人作为目的,贯穿于人类教育的全过程。随着学科教育学的兴起,出现了教育学发展专门化的趋向,教育学把音乐教育看作其自身的一部分,是它的一个研究领域。一般教育基础理论往往是音乐教育研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那些关于人类获得知识的科学见解最为重要,其中包括教育的目的、意义、原则、内容,学习的动机、途径和方法等。音乐学也把音乐教育看作自身的一个学科领域,它的理论体系来自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人类关注音乐现象的早期(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时期)。音乐学中的音乐教育理论非常强调实践性,其理论一般来自音乐教育实践,反过来又指导音乐教学活动,使之避免自发性和盲目性,而变得更加科学、有效与合理。一方面,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使音乐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和充实;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理论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这样一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音乐学甚至医学以及科学与艺术教育的历史,为音乐教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和方法。特别是在受到接受美学影响后,西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观念基本定型,仅仅提高音乐专业技能(作曲、演唱—演奏)在各国均不再被认为是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应追求的目的。为此,音乐教育研究细分为三个方向:
首先是历史研究。有条不紊地对音乐教育是如何开发出来的、在各个历史时期音乐教育受到怎样的影响进行研究,音乐教育思想史、制度史、科学史和概念的历史成为其中的一些研究课题。例如,德国的音乐教育史研究领域就出现了探寻音乐教育,有其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如何、在第三帝国时期如何以及在战后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期间如何等子区域的课题。
其次是系统研究。最初在这一领域一般寻求理论的援助,根据音乐教育的基础目标、价值观和规范,根据其与哲学和教育思想的关系,探寻音乐教育的社会状况和含义。
再次是方法研究。尝试以经验分析的方法描述相关音乐的学习过程,音乐解释和如何改进等问题。根据诠释学尝试了解音乐教学实践,成为这时研究发展的大背景。然而,这时的音乐教学法研究依然以实用艺术音乐为主,比如什么音乐应该是也可以是最好的教和学的选择。
普通教育学科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实践,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或增进人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均在其中,包括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等。学校教育一般又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一般也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前者是以培养音乐专门人才为目标;后者的教育目标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创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校音乐教学中,一般以传授音乐基本知识为主,其他领域(包括器乐和声乐教学)仅告知学生最初级的方法。仅在追求比较音乐教育的一些学校,部分涉及多种形态的(多元)音乐教学,大多数学校的教学重点是艺术音乐以及在各个国家的传播情况。于是,音乐教学法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音乐应该教,什么内容和曲目最重要,其中,应该教什么、通过什么手段和媒介达到教学的理想是最常见的内容和主题。(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音乐教育理论的一个分支。于是,音乐教育根据音乐的体验性特征做出相应调整,音乐学习内容也包括了音乐练习、感觉(听)音乐、思考音乐,理解音乐成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特别是在德国,教学法研究形成一股“风潮”。至20世纪60年代,德国经过音乐教育观念的三次重大变革后,已经形成了独立的音乐教育学科体系;德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发展势头更猛,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音乐教育学的学科构想。至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的音乐教育家经过反思认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与修养;于是,音乐教育学几乎成为特指普通学校(中小学)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代名词。德国的音乐教学法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代表,欧洲一大批至今影响全世界的“音乐教学法”涌现出来。在当今音乐教育的学科研究系统中,教学论和教学法是两大支柱,前者为后者提供一般理论基础,后者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充实了前者的内涵,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音乐学科教育理论的一次又一次飞跃。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活动,对生活意义的世界性理解被认为是音乐这种作为语言之一的活动唯一可能实现的,这样的认知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看法。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冲击,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已成为人类的普遍共识。这样的时代背景给音乐教育带来了不能不思考的挑战,特别是在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与课程研究普遍并且深入。从字面上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它应该是与一元文化教育或一统文化教育相对应的概念。但是不断有学者对这个概念重新进行界定,问题的重心也在不断调整。有人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理念,是一场改变教育事业所有成分的综合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它包括其内在的价值观、程序规则、课程和教学材料、评价过程、组织结构和反映文化多样性的教育管理政策。也有人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针对公民权利和特定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而实施的具有文化多样性、教育机会均等和全球相互依赖的教育形式。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内涵之所以如此丰富,并且在这些界定中存在一些争论,主要的原因在于多元文化教育本身就有着内容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多元文化教育涉及的对象众多、涉及的群体也很庞杂,种族、族群、社会阶层、宗教集团、性别差异、特殊群体等囊括其中,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内涵在这些方面各有侧重,从而产生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不同概念。而多元文化教育从内容上而言,可以涵盖教育领域的一切,如课程、教学、学生、家长、教育行政人员、社会贤达、政府官员、宗教领袖等等。这些都对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内涵有很大的影响。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到底将把人们引向何方?能否适用于全球语境?时代的要求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观?现在普遍实行的教育理念是否会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造成伤害?
近年来,脑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心理学和教育学在跨学科研究方面提供了多种可能和意义。例如,尽早与音乐打交道的人不仅寿命会延长,而且在其一生所有投入的精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有效性水平上均凸显出非同一般的能量。如德国学者海尔曼·劳赫曾非常重视_音乐疗法的有效性研究,他在著作中描述了在汉堡-哈尔堡总医院与神经学家罗伯特查尔斯·贝伦德通过音乐促进中风和帕金森氏症患者神经康复的新方法。出于这个原因,他的著作在德国成为社会预防医学领域选择性使用音乐的依据。劳赫还同公司总裁格尔德·施纳克一起开发了一种减轻压力的特殊方法,被称为“重复的冥想训练”。
从此前的梳理可以看出,20世纪世界音乐教育和研究领域风云变幻,音乐教育从“行业”行为转为机构行为,反映了人类对音乐教育观念的彻底改变,唤醒了人们对教育科学的重视。当今,音乐教育的普遍观点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音乐的感化作用,使学生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成长为具有良好品性、独立人格和创作力的人。因此,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作为学科的音乐教育研究将音乐教学实践与音乐教育理论区别开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成为体现综合国力的主动力之一。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机构中,音乐教育研究成为重要一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