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与奥地利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

德国与奥地利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世纪上半叶,德国的歌咏教学和教学法研究进一步发展,显示出基础性、阶段性、完整性的总体特征,表明当时的德国歌唱教学极为重视人的教育。1851年,教育部下令取缔幼儿园,福禄贝尔因此遭受重大打击,后来由一位伯爵夫人继续致力于这项推广工作。

德国与奥地利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

当谈到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时,我们必须牢记作为政治体制的德国已经改变过很多次。18世纪末,德国已经成为当时西欧专业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此时德国的普通教育仍具有强烈的专制主义倾向,宗教性很明显,并且,各类学校教学计划致使音乐课课时不够,教学内容练习不足。可见在当时德国的几乎各类学校里,普通音乐教育处于一种令人绝望的状态。这一情形遭到了当时德国音乐教育界的强烈反对,专业人士不断与当时的现状进行斗争。这时,一些德国教育家进行了基础音乐教学的改革尝试。

1.音乐教学新体系

在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德国音乐教育改革迅猛发展。首先,内格里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观念应用于普通音乐教育实践。内格里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想融入音乐基础教学,他的音乐教育观的着眼点在于育人,这对德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实现这一教育追求,他把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歌唱教学分成三个阶段。19世纪上半叶,德国的歌咏教学和教学法研究进一步发展,显示出基础性、阶段性、完整性的总体特征,表明当时的德国歌唱教学极为重视人的教育。

由巴泽多倡导的教育改革受了约翰·洛克卢梭的影响,建立在他们关于儿童教育观念的基础之上。1749年至1753年,巴泽多在博格霍斯特荷兰贵族科拉伦家中担任私人教师时,创造出一种基于谈话和玩耍的、针对孩子们的新教学方法。基于这种成功的经验,他写了一篇关于自己教学方法的论文《最好的和前所未有的贵族孩子的教学方法》,并于1752年提交给德国基尔大学,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以巴泽多等为代表的泛爱主义教育家认为,增进人类现世幸福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从中,儿童的利益被定向为教育的准则,由此和其他类的教育理论区别开来。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自然本能,而不是抑制孩子们善良的天性。因此,他们反对经院主义的教育,尤其是强调禁绝体罚,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健康、乐观的人。他们采用的教育方式是让儿童自由发展,因此重视德育和体育,强调劳动教育。在知识培养方面,有用的和必要的服务被认为是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的两端,掌握实际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实物教学和现代语言成为主要内容,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实际例子。虽然全民教育的理想是普遍追求,但阶级的概念依然盛行,并且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在学术科目上,而来自贫苦家庭背景的孩子则要做更多的手工。然而,所有的学习都采取预设的游戏和体育锻炼的方式进行。泛爱主义的许多观点虽然并非巴泽多等人首创,而且其中也有谬误,但是在当时的德国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传播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巴泽多的教育观点得到了康德的声援,其所著《方法论》成为康德讲授教育学的课本。巴泽多受到卢梭音乐熏陶能培养出愉快的个性这一观点的强烈影响,在他创立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的建议中,有一整套音乐教学的常用方法,是新的音乐教学体系。巴泽多建议,歌唱应被用作所有学问的激发渠道,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征求新教材的自愿编撰者,并提出了图文并茂、详细解释的原则要求。在他的提议下,他的一个同事鲁斯特甚至将乘法口诀表谱上了曲子,以供学生使用。这部旨在发展学生智力的教材,包含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完整体系,尽量保持儿童与现实的接触。他甚至提出建立一个使教师具备教学资格的学院。他的教育思想,囊括了从音乐基础教育课到审美教育的全部领域

2.福禄贝尔为现代音乐教育奠基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深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他认为,对所有儿童(孩子们)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自然发展,而不是成为什么艺术家。于是,基于对孩子有独特的需求和能力这样的认识,他创造了“幼儿园”的概念,开发了被称为“福禄贝尔礼物”的益智玩具。他在音乐教学中强调歌唱,重视游戏性教学,追求让孩子们从中获得理解、欣赏真正艺术的能力,从而奠定了现代音乐教育的基础。

福禄贝尔曾在瑞士参观了裴斯泰洛齐的学校,因为他认为裴斯泰洛齐的教学法是活的,启发了学生的兴趣,所以非常喜欢。他觉得这种教育法才能真正给予人类幸福,由此确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回来后,他自己招收了40 名9 至11 岁的儿童,根据裴斯泰洛齐的教学理念,每周带儿童到郊外一次,引导他们接近大自然,特别注重让孩子们在自由玩耍、栽培花草树木中来培育爱心。他用图画教学来启发孩子们的心智,从简单的线乃至平面进入复杂的立体空间,让幼儿去发现和了解这些关系,他的教学法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从此,福禄贝尔决心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教育,进而他研究了卢梭“经验是来自儿童”的爱弥尓教学法,从1820年至1824年写了7 篇论文,1826年以《人的教育》为名出版。

福禄贝尔虽然一生难忘裴斯泰洛齐的鼓励,但他觉得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法并不完美,在精神方面缺乏统一性。因此,福禄贝尔决心离开裴斯泰洛齐回到故乡。他感觉到要研究人类的教育就必须广泛地在各方面学习,所以,他再次进入德国大学研究自然科学,他学习了语言及物理、化学、矿物、天文等自然科学。1836年,福禄贝尔回到家乡图林根,开始指导和帮助母亲们教养幼儿,并着手设计符合教育要求的游戏材料。1837年,55 岁的福禄贝尔在凯尔豪附近的勃兰根堡创办了一所儿童游戏活动机构,旨在激发幼儿活动本能和自主活动,招收3 至7 岁的幼儿。福禄贝尔运用自己在数学建筑学方面的专长,为儿童设计了6 套玩具,以球、立方体和圆柱体为基本形态,供儿童触摸、抓握。1840年,热爱大自然的福禄贝尔为这个机构创造了“幼儿园”这个新词:幼儿园如同花园,幼儿如同花草,教师犹如园丁,儿童的发展犹如植物的成长。同时,他在欧洲首先给了妇女在幼儿园任专业教师的机会。1844年,勃兰根堡幼儿园迁往马林塔尔城堡。1848年欧洲革命以后,普鲁士政府开始查禁国内自由因素。1851年,教育部下令取缔幼儿园,福禄贝尔因此遭受重大打击,后来由一位伯爵夫人继续致力于这项推广工作。

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实践主要包括:

1.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福禄贝尔强调指出,他创建的幼儿园与以前已存在的幼儿学校一类的幼儿教育机构是不同的:这并不是学校,其中的儿童也不是受教育者,而是发展者。他把自己的学校称为“幼儿的花园”(幼儿园),他把幼儿视为生长发芽的种子,把教师看作细心而有知识的园丁。

2.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福禄贝尔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通过直观的方法来培养学前儿童,使他们参加各种必要的活动,发展他们的体格,锻炼他们的外部感官,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人和自然并增长知识,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做好升入小学的准备。(www.xing528.com)

3.创制了作为幼儿认识万物的初步手段的“恩物”(玩具)。

4.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人的教育》一书中,福禄贝尔恳切地呼吁:母亲们要鼓励和支持儿童游戏!父亲要保护和指导儿童游戏!但是,福禄贝尔指出游戏应当与儿童的体力和智力相适应,并使它们认识周围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5.强调作业的重要性。他提出,作业活动是幼儿体力、智力和道德和谐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通过作业活动,可以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教育。他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幼儿园作业大纲,要求幼儿的作业活动严格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他指出,在作业活动中,教师应当及时对幼儿进行指导和帮助,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和认真作业的习惯,促使其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人的教育》体现了福禄贝尔的教育目标及教育原理,从中可以了解他的教育思想基础,他的观念是提倡神、自然和人类的调和关系。在当时(18世纪至19世纪)德国的一般教育论述中,尚未有如福禄贝尔这样的调和了宗教、哲学及艺术的教育思想。福禄贝尔认为宇宙是一个调和、伟大的有机体,把自然科学和基督教的神浑然一体乃是其人性教育的基础。在福禄贝尔的宇宙观中,万物永久不灭的法则是神,这是万物赖以生存并支配万物的统一者。在他的“永久不灭法则”中,人、自然都是神所创造的事物,所以神能了解自然科学的法则,也就因此而成为法则的制定者。虽然福禄贝尔的人性思想在内容上似乎具有明显的宗教观念,但他并不盲从,特别是在辨别裴斯泰洛齐教育法的优缺点时,研究了户外游戏在发展儿童精神、情绪、身体的强大力量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他观察全神贯注做游戏的幼儿、儿童、少年、青少年,发现他们充满着高贵的神情和强壮的体力,由此认为游戏陶冶了优良的精神。他还在散步中发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益处。所以他认为,人类应常常和大自然共同生活,从而可以培养高尚、安静、思考力等各种优良的精神。受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的影响,福禄贝尔认为家庭和母亲在早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他又指出,许多母亲没有充分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女,而且也没有受过相当的教育训练,不能胜任教育子女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建立公共的幼儿教育机构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正是在此思想的影响下,福禄贝尔于1837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需要和冲动的表现,游戏作为儿童最独特的自发活动,必然成为幼儿教育过程的基础。在福禄贝尔看来,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是最美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园应当是幼儿游戏的乐园。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认识自然、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福禄贝尔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创制了一套供他们使用的活动玩具,并称之为“恩物”。福禄贝尔创制的这套恩物的基本形状是圆球、立方体和圆柱体。恩物是仿照大自然万物的性质、形状和法则创造出来的,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客观上有助于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恩物适合幼儿教育的要求,与幼儿天性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广泛流行。福禄贝尔的教学法正是现代教育观的直接来源。

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18世纪末德国教育的进步十分明显,在众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影响下,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迅猛,呈现出引领欧洲音乐教育发展的态势。

3.音乐教育在曲折中前行

19世纪初,德国各邦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有所发展,加之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也开始寻求表达希望国家统一和反对封建要求的方式。教会财产的世俗化运动渐渐剥夺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教内容,但是并没有新的东西来代替它,以致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仍是传授教会音乐,教堂和学校数十年来仍是歌咏教学的基本阵地。在拉丁文文法学校与教堂以及寺院学校中,教堂音乐是其主要教授的内容。由于在拉丁文文法学校与教堂和寺院学校以及由此传统衍生而来的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国民中学中,教育强调的不是艺术,而是语言和科学,音乐的地位于是迅速下降,成了一门被人忽视的外围学科。在高级文科中学,歌唱课并未列入真正的教学计划,中学的音乐教育处于十分不景气的状态。在1837年的中学,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周有2 个学时的歌唱课;到了1882年,中学里仅最低的一、二年级有歌唱课。

在由古老的国语学校发展而来的国民小学,以大众教育为宗旨,提出了仅限于学习民歌的大众音乐教育的观点。而各州立小学一直把音乐教育视为仅教唱赞美诗曲调的学科,并且一直延续到19世纪60年代。“音乐”作为一门学习科目,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小学的课表上占有3 个学时的时间,但是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节日和圣日必不可少的圣歌和世俗歌曲。尤其在1871年,由于政治原因,爱国歌曲和革命歌曲在学生、工人和农民中广泛传唱,渐渐进入小学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被用作意识形态灌输和赞美军国主义的工具。这就使德国的音乐教育被降至新实用主义层面。

19世纪初,普鲁士、奥地利等邦国也正式成立了教育部,教育从由教会管辖逐步转归国家掌管,管理开始走向世俗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初等义务教育进一步实施,初等学校迅速增加,师范学校也因此大有发展。1839年,英国音乐教育家约翰·派克·赫尔在游历了欧洲大陆后,向他的伦敦上司提交了一份德国、奥地利、瑞士三国学校相关音乐教学状况的报告。这篇真实反映德-奥音乐教育现状的报告首先被克雷奇默尔在《边境使者》上发表,其中对于德国国民小学、文科中学和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论述令人沮丧,将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引到了音乐教育的问题上,引起了当局和有关负责人对德国学校音乐可悲现状的重视。但1848年德国革命失败后,普鲁士国王将教师作为人民起义的罪魁祸首,反动势力企图将学校教育进步的车轮倒转。1854年,普鲁士颁布了与此相适应的学校章程,规定国民学校只有3 个学时的歌唱课。随着章程的颁布,德国的教育领域与当时的整个社会一样出现了一段反动时期,任何教育改革在当时都受到了压制。音乐教育主要受国家的推动和控制。但不久,随着德国的统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善学校教育的要求又重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

19世纪,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族的势力渐强,因此其他各州相继采用普鲁士的音乐教育政策,目前的德国是从19世纪末才形成的。1872年,德国和奥地利制定并颁布了新的教育法令——《普鲁士国民学校和中间学校的一般规定》,规定国民学校的每周歌唱课为低年级1 个学时,中年级和高年级各2 个学时;普通中学也为2个学时;高级文科中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男生2 个学时以及2(或3)个学时的合唱;师范学校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各5 个学时,第三学年3 个学时,这比当时作为主课的德语课程的课时还要多。直到1881年,德国和奥地利的音乐教育才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应普鲁士政府的请求,克雷奇默尔发起了第一次音乐教育改革。他提出了高等学校(1910年)和小学(1914年)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而又切实地提高了教师的培训标准:首先,在他的努力下,歌唱被重新规定为文科中学的一门必修课,并加进了音乐史的学习;其次,将机械的视唱、练耳、唱歌变为有艺术性、有感情的歌唱;最后,他提出统一教学大纲,规定教师必须通过专业培训和国家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才能从事教育工作。随后德国也将之奉为经典。虽然他的这次改革还是以唱歌为主,但专业培训和质量提高了,由此,德、奥的学校音乐教育走到了西欧各国的前列。[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