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运动始于意大利,其产生缘于那里特殊的环境。从14世纪初开始,由于城市的兴旺,意大利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市民生活富足,剩余的物质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大发展,也使意大利的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这时,意大利的工商业发展可谓迅猛,由此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要求培养出通晓国际法规和罗马法的人来巩固资产阶级政权以及扩大海外贸易,并且希望能够培养出善于经营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的优秀人才为他们服务。同时,对外交流使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成为当时西方新思想的中心,文化事业蓬勃兴起,教育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作为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教育首先产生了巨变。
1.教会学校的变化
欧洲的学校起源于中世纪全盛时期,那时大多数的教会学校以培训宣扬宗教原则的神职人员为主。在1100年至1300年间,欧洲的教会学校悄然发生着变化。教皇亚历山大在1179年的第三次亚特兰宗教会议上,专门要求各地所有的教会都要大力兴办学校,同时宣布,每个教堂必须配备一名教师定期对穷人实施免费教育。由于有了教会的支持,教育自此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主教座堂学校和隐修院学院的兴旺发达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教师数量大增……其中杰出者的门下,簇拥着从欧洲各地来的大批学生。[2]
许多最早的大学在这时建立起来,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就是在中世纪兴建的;再如巴黎大学,它也被看作是在教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大学最初仍被看作是教会学校,但其实它们已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教师不再仅仅局限于教会人士,许多世俗学者也加入其中;其次,不少学院和学术团体也同时兴起,大学逐渐转变为世俗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教会为了维持学校的规模与数量做了不少努力,但是这些教会学校在其建立之初就不能保证未来的命运,而且也常常不能达到创立者的初衷。可以说,这时的教会学校对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影响其实并不强,甚至是微弱的。在1300年之后,教会学校只教育了极少量从事宗教活动的年轻人,这其中还不包括在修道院的少数女孩子。而在14世纪之后,教会学校里,的影响力便逐渐衰弱,教会学校这种形式也在慢慢消失。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意大利修道院和天主教自中世纪晚期开始衰落,两者已经没有精力再去承担孩子的教育,之前所说的某些试图通过培养合乎世俗的牧师来复兴宗教的教皇也只能说是取得了很有限的成功;其次,愈加富有的商人们从各方面影响甚至控制了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他们希望学校教育能够顺应社会的变化而改变,提供更加丰富、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然而很明显,教会学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世俗生活的需要,于是,家长们通过支持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为自己的孩子们提供这一切。
面对这样的危机,一开始教会的高层领导并不关心学校的发展情况,他们只致力于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面对诸多压力,教会一度想努力扩大对世俗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力,他们大肆兴建修道院、配备教主与传教士,然而收效甚微。因此,教会学校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愈加缺乏影响力且数量递减,而且有大批的教士与男孩一起在世俗学校学习,他们中有不少人甚至打算成为世俗牧师。他们接受的教育并不是学习基督教义和神学,而是学习维吉尔和西塞罗的作品。
在当时意大利的教会学校里,孩子们最先接受的是识字教育,学习的是拉丁语,随后开始接受商业算数、测量土地等几何学知识,还有记账的知识,这是一种实用性和职业性并存的教育模式。因为意大利城市的商业化,学童在学校里学习商业算数可以为今后的从商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这时的大多数教士并不是接受完整的宗教训练,他们与世俗市民所受的教育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在这样的非完全宗教教育背景下,教士的行为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愈加世俗化)。据资料记载,1526年罗马的人口普查发现有一名教士做了泥瓦工。
2.私立学校的兴起
到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上,资本日益积累,工商业日渐发达,新兴资产阶级势力逐渐壮大。于是,“新生”的世俗学校开始出现,世俗的教育建立并发展起来。此时出现的世俗学校主要有三种:为了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行业学校;一些贵族独立创办的私人学校(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私塾);经常获得城镇补贴或直接由城市政府创办的世俗公立学校。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人们对于自由、平等的渴望被充分激发出来,社会的变化也促成了这样的改变,而经济的大力发展和政治格局的变化则为市民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人们只有变化才能适应这个新的社会。生活的富裕让人们开始关注教育,他们不再满足于当时的教育现状,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强烈希望改变孩子们未来的生活,由此兴起了一股向贵族学习的热潮。他们尽可能地模仿贵族的生活模式与受教育模式,力图使自己变得“高贵”起来,努力拉近与上层阶级的距离,贵族式的私立学校也就应运而生。
这些私立学校有很多种模式:一种是私人教师住在学生家里来教育孩子,这种模式往往出现在贵族或者富商的家里,与中世纪的小课模式相类似;第二种就是教师每天去学生家里任教但并不留宿;第三种也是更为常见的方式是教师用自己的房子或租用他人的房子作为授课地点,以教育邻居家的孩子来谋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说服别人把自家的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这种形式往往转变成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还有一种就是寄宿学校,这种学校主要是为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服务的,在教学的同时为他们提供食宿。(www.xing528.com)
私立学校大多由一个负责人自发创办,由孩子的父母付给教育孩子的老师薪资。由于私立学校完全是由个人建办,并不隶属于任何政府或者机构,因此,课程的选择与学校的管理等都是由教师自己完成,他们只要满足出钱的家长们的需求就可以生存,孩子们在学校里主要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3]但是,如果他们无法满足出资人的需要或者失去信任,那么,学校就只能倒闭。虽然这类学校没有任何保障,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甚至是欧洲,这类学校一直都很流行,这是由于当时的公立教师资源严重匮乏,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就只能出钱支持私立学校。
意大利在14世纪至15世纪有大量的私立学校。从现存的威尼斯公证合同和政府的记录看,1300—1450年共有850 名各种各样的私立教师,在14世纪晚期,一年之内就有55 名之多。事实上,16世纪末私立教师的数量不止这些,而是记载的2~3 倍,若按1587—1588年教师与总人口数的比例来算,16世纪70—80年代意大利应有130~165 名私立教师。从薪酬上看,由于自身性质的原因,私立教师的收入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以他们当时签订的协议为准,而教育贵族的教师的收入是颇为丰厚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学校由富人资助建立,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别的有钱人继续资助。在16世纪晚期,这类学校中有些逐渐被市政府资助、接管而成为市政府管辖下的公立学校,有些则被教会接管成为教会学校。
3.公立学校的出现
公立学校由城市政府创办并任命教师,政府支付教师的薪金,并对教学的内容作有限的监督。文艺复兴时期,政府为了培养城市未来的秘书和公证人,便挑选了一些男孩子,并给每人10 杜卡特(当时威尼斯铸造的金币)的补助,让他们接受教育,这就是公立学校的由来。当时的人们认为,没有接受过教育的男孩子很可能走上犯罪道路,这样会增加城市的不安定因素,因此,人们也极力呼吁让男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加上政府也意识到世俗教育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到了14世纪,意大利的市政府等权力机构就开始出资修建校舍、兴办教育机构。这时候的公立学校可以说是完全由城市领导人掌控了,因为不论是教皇还是君主已经没有多少实权。[4]
这时的公立学校并不是完全免费的,它主要招收地位显赫的公民的儿子入学,因为这些孩子将来有可能成为城市的领导人,这些学生的学费由城市政府支付。而那些没有显赫身份的学生也可以被公立学校接收,但是数量极其有限,并且教师通常只为一些天资聪颖的学生提供免费教育,剩余的学生就需要自己支付学费了。因为市政府只承担建筑校舍以及学校一些经费的开支,公立教师的薪水大部分还是要依靠学费。因此,在公立学校办建初期,这样没有政府保障的免费教育以失败告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一是因为市政府经济能力有限;其二则是城市领导人对于贫困人口的态度,这类人群往往不被领导人认可和关心,他们在城市中的作用经常被忽视。
公立学校教师在文艺复兴时期算得上是中等阶级了,由于政府的干预和掌控,他们的收入并没有过大的差别,虽然比不上贵族和富商每年高达几百乃至几千杜卡特的收入,但是比一般的劳动人民要高出不少,与技术工人的收入差不多,是不熟练的劳工收入的3~4 倍,是熟练劳工收入的1~1.5 倍。
依据以上材料我们能看出,私立学校和教师在文艺复兴时期有力地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给更多的市民受教育的可能。不少私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有的牧师和教士常常会去做家庭教师,还有少数成为公立学校的教师。总之,从以上的材料中我们能看出来,尽管一些牧师在此时仍然继续教书,但是他们服务的对象有可能是私立学校或者是公立学校,
在13世纪到14世纪之间,世俗性的城市学校迅猛发展。在1338年,佛罗伦萨的9 万人中就有8 000~10 000 名学童进入学校就读。在1587年至1588年,威尼斯大约89%的学生在独立的私立学校中学习,7%的学生在教会的学校里就读,而4%的学生在公立的学校里就读。意大利的城市学校格局基本定型。
这些充分反映出当时意大利教会和世俗两类学校并存的状况,凸显出教育的变化。特别是那些世俗学校为中下层阶级提供了培训的机会,从而使社会教育的结构得以转变,教育也开始走向世俗化。世俗学校的兴起在文艺复兴时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希望,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受教育正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开始,政府机构也希望通过教育来影响大众,文艺复兴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文艺复兴就是趁着这股教育热潮,在西方世界悄然地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