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字军东征及中世纪音乐教育史

十字军东征及中世纪音乐教育史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字军东征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俗的骑士文化开始兴起。11世纪末,法国和德国出现的“游吟诗人”引发了世俗艺术的回归。为适应宗教活动的需要以及城市的发展和新的市民运动,自中世纪末起,教会开始出资聘请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作为教师向神职人员传授音乐技能,其中也包括世俗音乐人士,宗教与世俗的合流也反映在学校教学中。音乐蕴涵的新元素证实了15世纪后期和整个16世纪宗教与世俗的合流。

十字军东征及中世纪音乐教育史

在公元7—8世纪,伊斯兰教的崛起导致阿拉伯国家迅速扩张,其影响从西北印度次大陆延伸到中亚、中东、北非、意大利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直到比利牛斯山脉。从8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和欧洲基督教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政治关系逐渐恶化,终于在1085年爆发了战争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俗的骑士文化开始兴起。11世纪末,法国和德国出现的“游吟诗人”引发了世俗艺术回归

游吟诗人是中世纪教堂歌手外的另一类(世俗的)职业音乐家,他们一生游走于各个城堡和宫廷,在贵族的晚宴、节日庆祝等娱乐活动甚至比武大赛中进行表演;他们依附于宫廷,常常因为歌声动听、演艺精湛而被封为骑士并获赠衣物、武器和土地等。一些特别优秀的游吟诗人会被贵族长期留在宫廷或城堡中,享受优厚待遇。游吟诗人的培训相对于教堂歌手显得较为自由。游吟诗人的培训通常也在一个人的成长早期完成,一个皇室或一个大贵族家庭可以扶植好几名学徒,有时还把有前途的男童送到其他地方以便受教于某位游吟诗人。自中世纪末起,欧洲各地出现的具有各种特权的小号会社、城市乐人会社和小提琴会社都是从游吟诗人的行会发展而来。会社的师傅会根据行会的规章,决定徒弟的课程和期限。虽然从14世纪中叶开始游吟诗人行会就组织限期为7年的学徒培训,但是这种行会甚少,大多数自立的游吟诗人是从当地所建行会学习技艺,这种技艺往往是父子相传。他们采用的培训方法在16世纪前一直以模仿为主,老师选出弹奏风格或音型,然后用特定曲调弹奏让学生模仿,直到学生记住曲调并能熟练地即兴演奏为止。当然,对游吟诗人的培训内容还包括乐器保养及维修等,这种教育始终明显具有强烈的手工作坊特点。为了提高他们的演奏技艺,常举办友好竞赛,在法国和低地国家举办的“四旬斋游吟诗人学校”也给他们增加节目储备的机会。到了16世纪,由于记谱法的迅速发展和固定化以及唱名法的普遍使用,特别是有量记谱的诞生和推广,乐谱逐渐成了音乐家演奏的“凭证”,游吟诗人才改变了教育方法。这些会社中有不少到了19世纪才趋于瓦解。

游吟诗人演唱的抒情“爱情歌曲”很快风靡整个欧洲,一时间“典雅的爱情”成为显贵上流社会趋之若鹜的风潮。

……普罗旺斯的行吟诗人在歌唱爱情的主题时表达了无尽的欲望,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向完成了。古代之世同样歌唱爱情的磨难,但那时只是将爱情视为欢乐的期待或痛楚的波折……新的诗歌理想,一方面仍保持着性爱色彩,另一方面又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愿望。爱情成为实现道德完美和文化完善的途径。因为爱情,温文有礼的情人们变得纯洁和高尚。精神因素越来越居于支配地位……[30]

从《普罗旺斯诗集》中显而易见,之前在达官贵人面前演唱爱情歌曲曾被视为趣味低级,而到了12世纪却被认为是贵族出身青年的流行风尚。“被诗人唱出的肉欲之爱”[31]是随着骑士坚持要得到社会(情人)认可而产生的。贵妇们对骑士提出了举止高雅、温和礼貌、能言善辩、富有教养且精通武艺的要求,并且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艺术天赋,能够作诗、朗诵和演唱歌曲、演奏乐器。

深深的海洋不会隔绝心灵对心灵的爱慕,人们因你的美貌与美德而传扬您的芳名。在遥远的地方你吸引着为爱而生的魂灵,他飘洋过海要来到你身边倾诉他的爱情。在你的城堡里诗人向你献上夸张的诗行,优雅的武夫们也为你易老的容颜而歌唱。在这些人群当中没有忠诚而热烈的爱情,他们能为爱纵情歌舞却不甘为爱而死亡。

典雅爱情通过游吟诗人的创作和传唱,在一些封建贵族的支持和保护下,以一种新锐的生活方式和爱情观念逐渐融入西欧的社会生活,并发展成为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贵族行为模式的塑造、道德伦理的培养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等产生了重大影响。(www.xing528.com)

典雅爱情大大培养了人们的高雅情趣,学习唱歌、跳舞、演奏乐器、作歌编舞成为流行风尚。其他地方的中世纪文学也常暗示音乐技艺是贵族阅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私人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有史料表明,音乐完善这一观念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作为贵族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德逐步得到发展,很快,音乐才能似乎被视为达到完善贵族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音乐方面的才干标志着某种程度上的背离传统,而这无疑具有一种新的意义。

为适应宗教活动的需要以及城市的发展和新的市民运动,自中世纪末起,教会开始出资聘请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作为教师向神职人员传授音乐技能,其中也包括世俗音乐人士,宗教与世俗的合流也反映在学校教学中。圣咏的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圣母玛利亚颂》成为主要教学内容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早期圣母奉献的祷文中,如《苦难的里拉琴》之类,大概最能使中世纪的人联想到君王与权威,这使里拉琴成为贵族们的向往和追求。当时的文献曾提到,罗马人的明智君主狄奥多西一世认为在欢乐的乐器中里拉琴的声音最美,它能演奏出宛如恋情般的美好乐曲。可见,原来的《圣母玛利亚颂》是蕴含着贵族、上流社会追求的一部作品。16世纪末,遵循古老的唱歌习俗,产生了新的文本。音乐蕴涵的新元素证实了15世纪后期和整个16世纪宗教与世俗的合流。与此同时,各种资料(诗歌、档案等)的大量涌现,为文雅修养的影响提供了极为有力的证据。15世纪中期英国四法学校的情况也许就是这一时期的缩影: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客栈里,除一个法律学校之外,还有贵族专门学习各种礼仪的学校。他们学唱歌,练各类泛音。就像那些在皇室长大的人都习惯于训练一样,也教他们练习跳舞和所有适合于他们的娱乐活动。(《骑士》)

中世纪大学里的一些文献证实了当时许多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学情况。为响应阿方索十世于1234年颁布的大学规程,塞拉曼卡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有记载的音乐讲座职位。另外还有布拉格大学(1367年),该校不仅为算术、几何、天文学而且也为音乐设立平时的(非假日)讲座。维也纳大学(1376年)要求必须著有音乐书和算术书才能获得学士证书。科洛涅大学(1389年)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大致由音乐和实践组成的为期一个月的“音乐两部分”学习。这些学校艺术学科的学生都可以听到音乐讲座。在克拉科大学(1400年),渴望谋取教师职位者必须听一个月的音乐讲座。牛津大学(1431年)要求教师候选人学习“为期一年的音乐”。作为一门文科学科,音乐学习借助于一些大学活动得以补充,如一些学术性练习、弥撒和叙任,还有非正式的唱歌、跳舞以及器乐演奏。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一些学院曾源源不断地向唱诗班歌手供以宗教礼拜乐曲;牛津大学的昆斯学院要求礼拜堂职员熟练素歌和复调以教授唱诗班学员;新学院和万灵学院要求所有入学申请人娴熟音乐。

另外,有些大学的规程还明确了必“听”书目:布拉格大学、维也纳大学以及后来的莱比锡大学规定了学生必须听授缪里斯的《思辨音乐》;牛津大学要求“艺术和哲学预科生”必须听授波依修斯的《音乐》。中世纪的大学已经有了学位授予制度,比如塞拉曼加大学授予文法学位和修辞学位;意大利一些大学也有了授予音乐学位并颁发教学执照的记录。15世纪中叶,英国的大学已有了明确的授予音乐学位的规程。到中世纪末,音乐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已成为独立的学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