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高利圣咏”在基督教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中世纪的众多教会音乐家开始致力于音乐教学研究。我们知道,唱歌原本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并且不少学者认为它早于口头语言的发展。然而,由于声音稍纵即逝的特性,使起源如此古老的人类“表意”形式由于缺乏准确、系统的乐谱记录,大都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没有被保留下来。当时教会学校的唱歌教学非常机械,大都采取“一领众合”的模仿教学方式,人们通过记忆传递音乐。正如后来一位修士所回忆的那样:
当时我还年轻,反复背诵、记忆在心的冗长的圣咏旋律,常常从我可怜的小小头脑中逃逸,我开始寻找原因,怎样才能尽快把它们拴住。[25]
此后,唱诗班的指挥在指导歌手时开始尝试用各种类型的记谱法去训练学生,“记谱法”于是迅速发展。最初,唱诗班的指挥使用的是没有谱表的纽姆谱,后来出现了“线谱”,由于引进了一种带有字母符号的谱线,音乐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过大约两百年的探索和实践,大约在11世纪,意大利修道院学校中一位重要的音乐理论家、实践教育家圭多对“记谱法”做出了突破性的改进。圭多在本笃会隐修院教授歌唱时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尽可能迅捷地使教会歌手看谱演唱不熟悉的旋律。后来,圭多在阿雷佐的主教堂学校担任教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对记谱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原来浅尝辄止的记谱法组成了一个有效的系统,他引入了“线”和“间”的概念,构成了四线谱,并标以谱号,这就是现代记谱法的基础。
圭多突破了教会唱歌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发明了“线谱记谱法”和“视唱法”。在他的音乐论著中,圭多概述了“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和教学实践,提供了自己发明的识谱教学法。圭多摈弃了一切他认为与良好歌唱无关的东西,因为在他看来,那都是哲学家的言谈,不值一提[26]。在教学实践中,他借助测弦器教授音阶和音程,使用单弦定音仪标明正音、半音和音程的位置,确定了6 个“音名”,建立3 个6 音音列,提出了著名的“唱名法”概念。他在著作中采用了不少符号和图表作为视觉上的辅助,这种方法使学生对音符有了更深的印象。他发明了用手指代表所有音域各音的手掌图表用于教授“唱名法”,这种视唱方法被称为“圭多手”。圭多明确表示:“为了让我的作品惠及大众,我尽量使我的表达通俗易懂,以便更好地教授学生。”于是,他标记出每一个音的走向和特点,记录下圣咏旋律的结构并进行解释,以便学生记熟赞美诗的各个音及其相互的区别。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作品,对改善音乐记忆产生了决定性影响。(www.xing528.com)
这样,某位学生就能唱出记录下来的、但他并未接触过的曲调。同样,他也能记录下来一首他已经熟悉的曲调。
这种被称为“圭多手”(或称“音乐手”)的视唱方法简明易学,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教歌手学会圣歌。据他本人说,有了这种方法,学生先前需要用10年时间才能学会的东西,现在只需要5 个月。于是,这种视唱方法迅速在整个意大利北部传播开来,圭多也由此名声大振。他的名声传到罗马后,当时的教皇约翰十九世特邀他前去展示这种方法。随着复调多声音乐的发展,对歌手进行培训的内容逐渐增加,读谱技能渐渐成为教会歌手训练的基本内容。
格里高利的贡献在于创建了学校教育的系统,而不是基于“口传心授”的学徒式学习,因此,他也被称为现代教育系统的伟大梦想家。圭多将基础的记谱法原理与“有意识听赏的教育”结合起来的教学观念是革命性的。这使每一所隐修院和教堂都有可能拥有日课交替合唱时准确无误的抄本,是音乐史上最有意义的创造性发明之一。意大利音乐家圭多是中世纪最为杰出的一位音乐教师,他的音乐教育实践对此后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当时的音乐训练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在今天也仍为西方音乐教学普遍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