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音乐教育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呈衰落趋势,其实不然,当时特殊的政治格局,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趋于多元化。各种教育思想之间的相互借鉴,对传统的音乐教育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些多元的教育思想也被后世的人们所继承。
1.魏晋琴学中的音乐教育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私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高峰期。尤其是在琴学方面,实践非常广泛,与之有关的教育思想也开始不断涌现。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思想。嵇康提出,音乐是由人的“心”来决定的。这与靠音乐去引导人们情感的传统儒家理论是背道而驰的。嵇康在其所著的《声无哀乐论》中非常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音乐思想。嵇康的音乐教育思想来源于他对音乐教育实践的不断总结,而这也是对儒学影响下传统乐教思想的一次解放。嵇康“礼乐刑政”并举的音乐思想不仅对当时社会中的音乐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也对之后的音乐教育影响深远。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学术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当时的音乐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嵇康音乐教育思想正是在音乐教育广泛普及的大背景之下产生的,这也表明音乐教育发展至此,已经得到了更深层次理念化的实践与延伸。
此外,阮籍的教育理念认为,音乐教育在国家治理中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用“正乐”来规范人们的内心,通过音乐教育来抵制“淫”声对于社会的不良影响,他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规范地方音乐教育的观点,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体制的确立也经历了种种波折,但最终还是确立了多渠道办学与多学科并举的教育格局,并逐渐取代了汉代音乐较为单一的教育模式。这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音乐教育所包含的教育功能是多元的,也是符合个体发展总体趋势的。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教育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对其音乐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革新,在内容上做了补充,并且拓展了其社会功用,使人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社会的多元化。从这一点看,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教育的发展要远远高于秦汉时期。
2.王通的音乐教育思想
王通是隋朝著名的教育家,其所著《续六经》为模仿《六经》而作。唐末文学家、思想家皮日休曾把王通比作孔孟,认为他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如房玄龄、魏徵等。王通是直接继承了先秦的乐教思想的,他在继承先秦儒家乐教传统的基础上将《六经》作为主要思想内容。
子在长安,杨素、苏夔、李德林皆请见。子与之言,归而有忧色。门人问子,子曰:“素与吾言,终日言政而不及化;夔与吾言,终日言声而不及雅;德林与吾言,终日言文而不及理。”门人曰:“然则何忧?”子曰:“非尔所知也!二三子皆朝之预议者也,今言政而不及化,是天下无礼也;言声而不及雅,是天下无乐也;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无文也。王道从何而兴乎?吾所以忧也。”[52]
在王通的观念中,谈国家政事必谈礼乐教育,谈为邦之乐的实行必谈雅乐的实施,谈礼乐制度必谈道德伦常之理;否则便是无“礼”“乐”,礼乐典章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见其音乐教育观是以原始儒家思想作为礼乐思想的本源,主张在礼乐教育中实施雅乐、完成道德修养。王通非常重视教育,认为只有教育才能使人成才。在王通的观念中,礼乐是国家施政的大事。他所主张的是在礼乐教育中实施雅乐,完成道德修养。也正因为此,作为传承礼乐的音乐教育必然在其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
3.白居易的音乐教育思想(www.xing528.com)
白居易为唐朝著名诗人,爱好音乐,能弹琴,并且具有相当的音乐审美鉴赏力,其言论也常常涉及现实音乐生活和礼乐教育等方面。他创作了“千古第一音乐诗”——《琵琶行》。他认为礼乐教化是治国之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白居易认为音乐作品的内容同诗歌一样,应成为现实政治的“反光镜”,内容的本质是重要的,形式是次要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他认为艺术应该具备真实性,反映真事,抒发真情。他强调“乐德”“文义”,即内容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欲达音乐教化之目的,不是改换乐器,不是弃古颂今、变易曲调与纠正声音,重要的是“善其政”“和其情”“乐其声”。
白居易认为:雅乐是一个传统,是统治阶级的传世之宝,抛弃传统社会就会发生动乱;雅乐庄严肃穆,更适合先王制礼作乐的本意;雅乐优美动听,生动活泼,可以满足不同阶级的审美需要;它来自生活又反映生活,是理想生活的写照。他反对形式主义的礼乐教育,提出礼乐教育要注意实效,不能背离古调本意。
4.宋元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宋元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比较注重教育的目的与作用,这一点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体现得尤为充分。他所秉承的就是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他将教育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小学与大学,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练书、礼乐,大学阶段开始修身、正心、明理,只有这样,最终才可以实现“止于至善”的教育目标,在音乐教育中亦是如此。
此外,还有王守仁的音乐教育思想。王守仁是唯心主义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他除了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外,还讲求知行并进。在当时儿童教育方面,他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儿童属于人们成长的初始阶段,就像草木成长之时,呵护它,它就会成长得好;反之,就会生长得不好。儿童教育亦是如此,欲让儿童朝好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在其成长阶段用诗歌进行引导、习礼。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音乐教育在儿童阶段就已经开始实践。他认为:
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53]
也就是说,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正确引导儿童的内在志向,还能通过音乐所特有的韵律、节奏帮助他们发泄其成长过程中相对负面的情绪。接受音乐教育可以陶冶性情,这在当时已被广泛的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