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初期,宫廷中就有过重修雅乐的努力。隋朝统治者认为当时的音乐“杂有边裔之声。戎音乱华,皆不可用”[41]。经过数年努力,最终采取国子博士何妥的建议,只用黄钟一宫,不假余律。但根据以“俗”入雅和以“胡”入俗的事实,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音乐逐步被纳入音乐教育的范围,由此导致音乐教育的内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又因为“隋始有雅乐,因置清商署以掌之”,“隋世雅音,惟清乐十四调而已”。这时雅乐的传教及其应用的功能性,便成为雅乐教育行为的本质特征。唐代宫廷雅乐实施中最为重要的音乐教育活动,是对唐初期所谓三大乐舞《七德》《九功》《上元》的教习与排演,其宫廷中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围绕着这类大歌舞的表演活动而展开的。虽然宫廷雅乐的教育行为并不在官学教育体系之内,但是,在雅乐的具体实施中,有些乐舞的表演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
1.梨园
唐代宫廷中的梨园一般被视为宫廷中培训歌舞人员的机构,其实梨园是唐玄宗喜好音乐,为方便自己娱乐和演奏其所制新曲而设立的一个音乐团体,其行政编制仍属于教坊。唐代时梨园有三个,最重要的是内廷梨园,由宫廷直接管理,皇帝执教。西京有“太常梨园别教院”,以传习法曲为主,担任一定的演出任务和新作品演奏的任务。洛阳有一个“梨园新院”,以传习和演奏俗乐为主,兼学其他。唐玄宗的音乐造诣深厚,对梨园弟子要求严格。《旧唐书·玄宗本记》记载:“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42]
从上述描述可以想见梨园传习、演奏水平以及要求之高。唐代的梨园是因唐玄宗对音乐的特别喜好而设,也因唐玄宗从政治舞台的引退而被取消。
2.燕乐的教习内容
隋唐时期宫廷宴享活动中所用的乐舞,也称为“燕乐”。隋唐“燕乐”根据演奏形式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根据地区来源划分为“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的宴乐组成,其音乐大致融汇了三个方面的源流。第一,随着汉族传统音乐发展的不断革新,在隋唐时期得到继续传承的清商乐;第二,以龟兹乐为代表,随着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各国音乐;第三,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传统音乐与外来音乐相互碰撞、融合而成的新型乐种,如西凉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宫廷宴乐的音乐教育行为是以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展开的。燕乐的体裁样式繁多,因此,燕乐中的音乐教育活动相当于当时社会音乐教育的缩影。
此外,唐代俗乐调理论曾得到系统的整理,这些理论的传承发展必然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教育过程,这些理论本身也必然成为音乐家参与的内容之一。这些在《乐府杂录》和东传至日本的唐代乐律学著作《乐书要录》中可以得到佐证。
3.由歌舞器乐创作反映的音乐教育活动(www.xing528.com)
宫廷中歌舞音乐的创作直至表演的最后完成,是与音乐教育行为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如著名法曲《霓裳羽衣曲》就是唐玄宗在汲取外来曲调的基础上,给予再度创作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规模宏大,形式繁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教坊三百舞女表演《霓裳羽衣》;唐宣宗时,宫廷数百人舞《霓裳羽衣》,执幡节,被羽服,分行列队,联袂歌舞。《唐语林》卷七记载:
宣宗妙于音律,每赐宴前,必制新曲,俾宫婢习之。至日,出数百人,衣以珠翠缇绣,分行列队,连袂而歌,其声清怨,殆不类人间。……有《霓裳曲》者,率皆执幡节,被羽服,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如是者数十曲,教坊曲工遂写其曲奏于外,往往传人间。[43]
这些表演必然建立在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上,当然,作为宫廷大曲的表演,因其表演人员限于宫中乐人,所以传教活动仍属于教坊梨园。
《教坊记》记载的教坊中经常排演的乐舞尚有许多,如《圣寿乐》《伊州》《五天》《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半社渠》《借席》《乌夜啼》《阿辽》《柘枝》《黄獐》《拂林》《大渭州》《达摩支》等。
在器乐传教上,燕乐半字谱的应用,为音乐教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许多名曲正是因为有了曲谱才得以被记录和传承,这也为唐代的音乐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而《教坊录》《羯鼓录》等专著的出现,也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唐代教育打破了严格的等级界限,教育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开放,普及整个社会。在教育方面,唐政府曾有明确规定:“各里置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唐代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按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全国有900 余万户推算,则全国共有乡里之学90 000 余所。而且在唐代,私人办学兴盛,尤其在开元天宝之际,私塾的数量和质量都很有优势。如此种种使唐代社会的教育具有相当的普及性。
与隋唐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一时期音乐活动也广泛展开。唐代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的诗句即是对当时音乐教育普及程度的真实描绘。此外,在唐玄宗的亲自倡导下形成的“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的爱乐局面,更体现了当时音乐教育所具有的全民性、普及性的一面。由此可见,唐代的音乐教育没有专门面对宫廷贵族,也不只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它是面向全社会各个阶层的。隋唐乐舞奠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的纷繁复杂,这一时期延续前朝而来的胡乐、胡舞,与中原传统乐舞交流融合,不断创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