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念、制度、课程、教材与方法全面涵盖

观念、制度、课程、教材与方法全面涵盖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外音乐教育史简编》一书,正如主编在后记里所言,缘起于学科发展与学生学习之需,应运而生,也理所当然。很感谢南艺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做了这样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就音乐教育史而言,观念、制度、课程、教材与方法,是其重要的方面。例如,中国传统教育中以礼乐教化为内核的乐教。该书能够包含中国音乐教育的当代部分,其实是非常充实的,尽管还不够全面。

观念、制度、课程、教材与方法全面涵盖

应冯效刚先生邀请,在本书出版之际写几个字。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本书应运而生的必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对于音乐教育学这个学科的建设或者这门课程的教与学来讲,同样是适用的。《中外音乐教育史简编》一书,正如主编在后记里所言,缘起于学科发展与学生学习之需,应运而生,也理所当然。很感谢南艺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做了这样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诸事缠身,难以对该书一一点评,但粗览该书稿,有以下几点体会可与需要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及相关老师分享。

首先,为何要读史?

人永远活在当下,又永远活在历史中。就音乐而言,一方面,我们当下所唱的每一首歌,所听到的每一个乐曲都来自历史,都是特定文化、特定历史,特定乐潮的产物;另一方面,这每一首歌、每一首乐曲又都由我们当代的音乐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唱着、奏着、表演着、改编再创造着……当代音乐生活产生于历史,历史永远伴随着当代音乐生活。因此,当下的音乐生活离不开历史。当然,音乐教育史和音乐史又有所不同,除了会涉及一般的音乐观念、音乐活动以及音乐风格的流变外,还会涉及音乐教育的观念、制度、课程、教材与方法等。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一切也都是在不断变化着、发展着的,而且不同的文化还有所不同。换句话说,要了解当下,就必须了解历史,知道当下所经历的一切与历史的关联,知道现在我们所认同的音乐教育观念、制度、课程、教材与方法的前世今生……

那么,如何读史?

1.把握历史脉络,确立比较意识

历史是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庞杂的,但只要把握几个要点,就能让我们更方便地进入。就音乐教育史而言,观念、制度、课程、教材与方法,是其重要的方面。例如,中国传统教育中以礼乐教化为内核的乐教。就观念而言,孔子所言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对中国古代乐教观念的归纳;就制度而言,西周时期的学校国学、乡学之分,国学又有大学、小学之分,这些都是官学,其目的是让学子们学会“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祗,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成为贵族阶级的统治人才;就课程教材而言,古代教育的课程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材有“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就学习的方法和要求而言,以器乐学习为例,孔子学琴于师襄子,从“得其数、得其志”到“得其为人”,这其中正是讲述了器乐学习从技术、意趣到人格修养的培育过程。

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历史上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礼乐文化?孔子是如何总结先秦乐教的?中国传统与现代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的音乐教育又有何异同?孔子的乐教思想对今人有何启示?……这些都是今天我们学音乐史所要探究的。因此,有了本书“音乐教育探源”“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西方音乐教育的早期发展”“西方音乐教育的近代转型”“欧美音乐教育步入现代轨道”“世界当代音乐教育”“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新世纪音乐教育走向”共计8 个章节。当然,上述各章节虽无法将史实全部涵盖,但是有了上述章节的铺陈,我们了解本国以及国外音乐教育传统,就有了历史的眼光和比较的视角。

当然,就音乐教育史而言,把握历史脉络除了抓住要点——不同文化各个历史时期音乐教育的观念、制度、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还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音乐社会生活环境,诸如音乐类型活动之中。比如,了解西方音乐教育的近代转型,不能不了解其文艺复兴的背景;了解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音乐教育,不能不知晓近代中国之社会变革。音乐教育的诸多方面,都与其音乐文化和大教育的背景密切相关。

那么,什么是比较意识呢?这里仅举一例。如前所述,我国古代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方也有“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我国古代有孔子对教育理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归纳,西方也有柏拉图对教育理念“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总结。这其中有许多相同,也有许多不同,大有让人琢磨之处。潜心钻研,顺藤摸瓜,也许就能豁然开悟,了然于胸。

2.了解当下,回望历史

对历史的认识,还得把握当下。克罗齐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可能有些极端,但联系前文来看也不难理解。了解历史,既要尽可能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又要了解它如何对当代产生影响,了解它在当代传承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教育的观念、制度、课程、教材与方法五个方面,既有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生活巨大变化的影响,也有来自我国学校教育整体改革方面的影响。具体到音乐教育内部,既有西方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传入,又有本土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既有对近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的回顾与反思,又有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该书能够包含中国音乐教育的当代部分,其实是非常充实的,尽管还不够全面。

仅就最近音乐教育界热烈讨论的“核心素养”而言,尽管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前沿问题,但它所讨论的理论仍会涉及古今中外音乐教育史中有关方面的表述,形成一系列的追问,如:“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在音乐教育中如何体现?它和之前的“知识技能”、“三维目标”、“素质教育”以及当下“改进美育”的关系是什么?这些学校教育改革的观念如何演变?既受到21世纪国际教育改革大潮的启发,又继承中国文化传统中“成人”教育的启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当下音乐教育关注的热点,这其中更少不了对历史方方面面的探究。(www.xing528.com)

3.既要读史,还要“疑”史

了解历史,当然是从阅读史书开始最方便,这也是编写这本教材的用意。但史书等于历史吗?答案却是否定的。因为历史只能叙述,却不能再现。史书只能提供了解历史的线索,却不能够提供再现历史的完整答案。因为历史叙述是由特定人来进行的,史书就是历代史学家的叙述。史学家撰写史书当然会有史料依据,但不仅历史给我们遗留下的史料大都支离破碎,历代史料的记录还受到特定环境、价值观等因素制约带有各式各样的“偏见”,任何史书只能在“拼凑”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推演,进行尽可能合乎逻辑的推论;而史书的编撰者同样也会将自己的观念融入其中,并受限于自己的素养水平,有时甚至还可能忽略或有意无意地歪曲和掩盖历史的真相。那么史书是不是都不可信呢?当然不是,只是说不能全信。这里要说明的只是史书不等于历史,换句话说,阅读任何史书,既是为了了解历史,又少不了一个鉴别真伪优劣的任务,这些史书只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线索。因此,所谓“疑”史,就是读任何史书,都要带有分析的眼光。

4.书外有书,文中有文

艾德勒和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中提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其核心是后三层次中的把握要点以及开展围绕主题的比较分析。关于音乐教育史的阅读要点前面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的观念、制度、课程、教材以及方法,及其相关的音乐文化生活及大教育的历史背景。这些要点都可以作为阅读的主题展开分析和对比。为什么说书中有书呢?《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会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只是在书本字里行间的阅读、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应该止于此。本书后面还附有参考书目,能够为大家提供浏览印证的广阔空间,正所谓书外有书。好的史书,是历史文献好的索引

那么又如何理解文中有文呢?所谓文中有文,就是强调读史书要学会在书中辨别确定性陈述与评价性陈述。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历史只能叙述不能再现。这里补充的是叙述所必然包含的两个方面——确定性史实与评价性史实的陈述。以本书的“隋唐官府音乐教育机构”这节为例。“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仅仅存在37年就被唐朝取代”,这就属于确定性的史实陈述;但“唐朝……政治开明军事强大,文化气象恢宏,艺术成就辉煌”就属于评价性陈述。一般而言,确定性陈述是相对容易考证的。比如,查一下相关文献,就能找到“唐朝(618—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与该书互证。但,评价性陈述就要复杂得多了,不仅需要有更多的史料来支撑该评价,还会涉及陈述者的立场、价值观以及表述或者转述可能出现过于笼统等因素的限制。还是列举本书的上述“唐朝……政治开明”的表述,这里主要是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627—649年),很显然就不能包含“晚唐时因为政治腐败,爆发了唐末民变”等史实。挖掘文中之文,绝不是吹毛求疵,而是丰富我们对历史认识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一段历史,往往有不同的作者在叙述,呈现在你面前的这段“历史”,已经是第几个作者的叙述或转述?他们是否用相同的“语言”?思之极“恐”?其实是蛮有趣的!

5.史中有乐,乐中有师生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和音乐史一样,音乐教育史也是由具体的音乐活动构成的。因此,对音乐教育史中的“乐”绝不能忽视。曾有学者论证“六代乐舞”其实就是“六经”中的“乐经”,虽然是一家之言,但指出“乐舞”是音乐教育课程与教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却是十分正确的。由于录音技术是近代以来科学发明才有的,我们无法直接收集到古代音乐的音响,但乐器乐谱以及仍在续传的各类民间音乐,我们还是可以寻觅到的。建议该书的编者编上配合该书的中西方音乐教育史必听音乐音响文献若干套,让同学们对音乐教育史也有音乐的生动感受。

音乐教育史除了有音乐,还得有师生。我曾经在《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一书中强调了音乐教育的元结构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音乐、教师、学生。缺少一个要素,就不是音乐教育了。因此,音乐教育史当然离不开鲜活的老师和同学。前面谈到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展现的是孔子作为一名好学生的形象,孔子其实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教师,精通音乐,会作词能谱曲,当过吹鼓手。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中音乐教师与学生的状况,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史中有乐,乐中有师生,师生是音乐教育实践中鲜活的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育史叙述不可或缺的内容。

触碰历史,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要横跨中西,纵横捭阖。如何读史?在当下与未来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如何读史?教学者和学习者以及编写本书的各位老师都有一个艰巨却十分有意义的任务,那就是对历史永不停歇的探究!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下笔难免有所谬误,不过还是不忘初心,请各位权将本絮言当作一位曾经的小学音乐教师、中学音乐教师和现任的大学音乐教师的唠叨之语吧!

完稿于瑞典哥德堡

2018年8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