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无名英雄铜像揭幕典礼

成都无名英雄铜像揭幕典礼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4年7月7日上午,成都老东门前的广场上,一派庄严肃穆,四川省及成都各界人士聚集于此,参加在“七七事变”七周年之际举行的“无名英雄铜像”落成揭幕典礼。[4]▲ 刘开渠创作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成华区地志办供稿揭幕典礼由成都市市长余中英主持。前往广场向“无名英雄”致敬的民众络绎不绝,周边街道竟为之堵塞,可谓盛况空前。7月9日,四川省政府在铜像前举行隆重肃穆的仪式,恭祭“无名英雄”。

成都无名英雄铜像揭幕典礼

川军浴血抗战的英雄业绩,令国人无比震撼,以致早在抗战最为艰难的1938至1941年之间,便有《民族战争川军战绩史料存要》《火线上的四川健儿——川军抗战实录》《川军出征概述》和《邓孙部抗战实录——川军滕县血战前后》等书籍出版,予以记载。这些书籍,都是作者根据当时大量第一手报道和亲历者叙述而成,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在《川军概述》中,作者以生动的文笔,向人们洗练地刻画了川军真实形象:“川军的特征,始终是不能磨灭的,短小精悍的身材,灵活敏捷的姿态,南北通行的口音,亲热易近的态度,再加上赤足草鞋和一个竹篾绑的背囊——那就是川军了。”更以颇富文采的描述,展示了川军驰骋疆场的英姿:“川军将士东出夔门、下三峡、入洞庭、赴京口……纵横大江南北。北跨剑门、越巴山、翻秦岭、过关中。涉风陵古渡,北抵恒岳、东趋泰岱、回镇皖浙……奔驰数千上万里,驰骋南北战场,热血洒遍江淮河汉,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

雕塑家刘开渠在创作《无名英雄铜像》 成华区地志办供稿

四川子弟兵勇赴国难,杀敌捐躯,许多官兵甚至连姓名也没留下,更深为家乡父老所感念。诚如《民族战争川军战绩史料存要》一书发出的感叹:“民族战争的进行中间许多无名英雄,为国家做了壮烈的牺牲。在民族战争流血上,他们占了绝大多数的数量。如下级官佐,如士兵,如夫役,如途中前进的壮丁,以及直接、间接有关的无名人士等等。在这部战绩史上,无法求得他们忠烈殉国的记载……”并为此深情呼号:“无名英雄,才算是人类社会中真正英雄,才算是国家民族顶天立地的唯一柱石!南北各地战场之上,三四年来,有无量无边、为国尽忠的无名英雄!”[3]

英雄虽无名,民众不敢忘,塑像以记之。1940年,抗战尚在艰难进行中,成都市文化界和社会团体即因此发起募捐,以“建筑无名英雄墓及铸造汪逆夫妇长跪像募筹委员会”名义,申报当时成都市政府得以行文,委托四川省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无名英雄铜像合同与承揽书》,筹建《无名英雄纪念碑》,以表达对捍卫国土、血洒疆场的川军将士的崇高敬意。时任成都市市长余中英聘请寓居成都、正执教成都艺术专科学校的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和筹建。刘开渠于1941年7月,在位于骆公祠的成都市参议会内开始进行构思和雕塑。在成都“万兴隆”号主人、铜匠江万兴和工头朱木均的协助下,历时三年设计,再由四川省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民间传统铸铜技术,翻砂成型,坩埚熔铸,高质量地完成了这尊本高两米、连底座总高五米的大型“无名英雄铜像”的创作任务。

铜像以国民革命军士兵为原型。头戴单布军帽,身穿单布军服,下着短裤,打绑腿,蹬草鞋;腰束皮带,斜挎弹袋,肩插大刀,背负斗笠,双手紧握上了刺刀步枪;俯身跨步,目光炯炯,神情坚毅,仿佛在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向前,生动地展现了四川抗日军人不怕牺牲,勇猛杀敌的英雄气概。

1944年7月7日上午,成都老东门(原迎晖门)前的广场上,一派庄严肃穆,四川省及成都各界人士聚集于此,参加在“七七事变”七周年之际举行的“无名英雄铜像”落成揭幕典礼。铜像前后摆满了花圈;广场四周悬挂着中、美、英、苏同盟国国旗;川康绥靖公署特派为铜像揭幕的两名士兵肃立两旁。[4]

▲ 刘开渠创作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称“无名英雄铜像”) 成华区地志办供稿

揭幕典礼由成都市市长余中英主持。前往广场向“无名英雄”致敬的民众络绎不绝,周边街道竟为之堵塞,可谓盛况空前。(www.xing528.com)

7月9日,四川省政府在铜像前举行隆重肃穆的仪式,恭祭“无名英雄”。省主席张群主祭,邓锡侯、潘文华、黄季陆、余中英等军政官员陪祭,数千民众参祭,社会反响热烈。

早在铜像揭幕前的7月4日,其主要创作者刘开渠闻知铜像落成,欣喜之际即赶赴现场探望。他深情地凝视着持枪冲锋的“无名英雄”,竟久久不愿离去。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的消息传来,众多阵亡或失踪未归川军官兵的亲属,拥到《无名英雄铜像》前,哭喊着他们的名字,向其在天之灵告知胜利的喜讯,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从抗战时期的1944年至解放后的1966年,春秋二十载,《无名英雄铜像》一直矗立于成都东门大桥桥头的小广场,成为成都人民凭吊川军抗战英烈的去处,亦成为蓉城东大门的一处著名景观。

▲ 矗立在成都东门大桥处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正在修整路面) 成华区地志办供稿

我曾有幸瞻仰“无名英雄”的英姿。1964至1965年间,尚读小学的我每逢寒暑假,不时会随母亲到她工作的单位玩耍。母亲供职的五冶机电公司,位于东门牛市口。乘坐电车上下班,东门大桥城门洞是必经之处。每当电车从铜像旁驶过,我总爱抬头透过车窗,注视那个背着大刀,端着长枪,向前冲锋的“八路军战士”。因为在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自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学童心目中,压根儿就没想到铜像的原型乃是“国军”。

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这座矗立成都街头二十二载的川军《无名英雄铜像》在“破四旧”中,以“国民党兵痞”之罪名被粗暴地拆毁后,我才方知,“英雄”并非“八路”而是“国军”!这无疑是在一个九龄童心中扔下了一颗炸弹!强烈的震惊伴随巨大的疑惑使我目瞪口呆,许久都回不过神来。

东门大桥下,南河涛声依旧,可桥头从此不见“无名英雄”的雄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