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美学与中国文化遗产

音乐美学与中国文化遗产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明显地阴阳五行化,既出现了《乐记》中的成熟形态的“天人合一”音乐美学思想,又出现了乐纬、《白虎通》的神秘烦琐的谶纬神学音乐美学思想。而《乐记》更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一座高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巨。

音乐美学与中国文化遗产

两汉期间,国力强盛,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其在音乐中的突出表现是民歌及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和乐歌的兴盛。与《诗经·国风》相比,汉代乐府民歌不仅所及范围远为广阔,而且词曲形式、题材内容均有显著发展。《白头吟》等歌舞大曲、《广陵散》等但曲(器乐曲)的出现更表明汉代音乐艺术比先秦有长足的进步。这种发展与进步的取得和楚声的影响有关,也和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及西域的交融、交通有关,从而形成了汉代音乐美学思想。其特征有二,一是总结先秦融汇各家,既有以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糅合儒家阴阳家的《淮南子》,又有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糅合各家思想的《乐记》。二是明显地阴阳五行化,既出现了《乐记》中的成熟形态的“天人合一”音乐美学思想,又出现了乐纬、《白虎通》的神秘烦琐的谶纬神学音乐美学思想。

这一时期出现了“意”“情”“无声之乐”,以及“本”与“末”、“内”与“外”、“主”与“客”、“动”与“静”、“天理”与“人欲”等范畴,出现了“情动于故形于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德音之谓乐”“发乎情,止乎礼”“中正则雅,多哇则郑”“发愤作乐”“琴德最优”等命题,它们都在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曾产生一定影响。而《乐记》更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一座高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巨。

《乐记》中的《乐本》篇中开始这样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里所说的乐是以声音为主而兼及诗、舞的广义之乐。古代所说的乐,不同现代的音乐,而是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诗言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逐渐形成独立的表演形式,但乐、舞同现的形式仍普遍存在着。从南阳汉画石刻大量的“乐舞”“乐舞百戏”的画面中,可以说明这一点。例如“鼓舞”中,大都是置建鼓,二人手执桴且鼓且舞,另有人鼓瑟、吹管、吹埙、吹排箫、摇鼗鼓。“乐舞百戏”画面中也多是乐、舞同现,融为一体,从石刻人物优美的无声动态中,似乎也听到了欢腾的鼓乐齐鸣,使人在美感中伴有快感。

汉代统治者大都来自楚地,楚文化源远流长,因而汉代楚歌、楚舞、楚乐十分流行。上自帝王,下至斗食之吏、庶民百姓,常常即兴歌舞,抒发自己的感情。“富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反映出当时舞乐兴盛之状况。汉武帝时建立乐府,扩大了编制,集中了大量的文学家、音乐家,对专业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汉代众多的各派文人代表,在著述中都论及音乐,使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的基础上更趋完美。他们共同认为,音乐能调阴阳,可与天地、四时、万物相通,具有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仪”(乐仪,舞容)可悦人之目,比歌声更充满激情,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心意;“数”(声、律之数等等)可使人性情平和,足以动耳,足以感心,使人知法守礼,使人志正。这三者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都标志着在汉代音乐美学史上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南阳汉画石刻中,一幅《乐舞百戏》即可证明乐、舞、歌三位一体的重要性和历史再现:画中左一伎倒立于樽上,第二人下蹲舒展双臂,作异杖之技,第三人两袖如长策,飘带曳地,倾躯折腰,踏拊起舞;画中间四人为乐伎,两人鼓瑟、吹埙,两人执桴击鼓;画右侧站立三人,持歌唱姿态。当然,还有许多或奏乐或歌舞的单独石刻画面,没有雷同,各有特色,这充分说明自秦朝以后,汉代音乐的表现形式是比较完美的。(www.xing528.com)

《乐记》的《乐本》中说:“乐者,心之动者……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可见它认为音乐表现的“心”,首先就是指“情”,把音乐看作表现感情所不可变换,不可代替的手段。子产说“乐有歌舞”,荀子说“乐者乐也”,虽都触及音乐及感情的关系,但认识既不全面(有见于乐,无见于哀),又未能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区别开来。人有喜、怒、哀、乐、爱、敬、恨、悔等感情,音乐所表达的情,也是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绝非仅表达欢乐,或只能给人以美感的快乐。

从表象上看,“乐”就是寻欢作乐,音乐确实具有能使人感到快乐的功能,但要深一步体察,就不完全是这样了。张衡的《南都赋》中,主要就是反映汉代的宴飨场面,同时对音乐表现情这方面,也描写得非常生动。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王公贵族们夜以继日地饮酒作乐、奢侈腐败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对人们随着音乐的转换而产生的感情变化,描写得也颇生动逼真。而南阳汉画石刻的部分“乐舞”画面,就与张衡所描绘的场景相似。例如其中一幅舞乐宴飨图,画面上一个跽坐,多人鼓舞,案上盘中盛鱼,尚有四只肥鸭等上等食品,案上另置两只酒具。“玉樽宴贵宾,入门黄金堂。东厨具肴缮,椎牛烹猪羊。主人前进酒,琴瑟为清商。”这幅石刻画像,不仅与诗文描绘的相同,是《南都赋》场景的缩写,同时也表明了汉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服务的礼乐思想,乐中之情必须受礼的制约,当时的音乐是政治的工具、统治的手段。

南阳众多的汉代乐舞像石刻,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汉代音乐的真实场景,具有美善统一、纯朴自然、意境深远、含蓄之美等风格,使之成为后人研究汉代社会以及整个古代音乐美学的珍贵资料。通过研究汉代音乐美学,可以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可以对古代音乐美学从根本上加以改造,打破其体系,批判其“礼乐”等腐朽思想,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以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全新的现代音乐美学,使音乐得到解放,获得新的生命,重新成为人民的心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