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繁盛的背景是多种多样的,这和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人们的信仰、环境、区域性等诸多原因是分不开的。汉画像石四大区域的繁荣,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原因,但绝非偶然的形成。
(一)经济原因
首先,从地域性来说,这些地区在汉代都属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汉画像石分布的第一个区域中的齐鲁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而河南的洛阳周围,在东周、东汉时期都是国都所在地,自然也是文化和政治中心,经济颇为发达。这些地区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经济发达、物资丰富,这给汉画像的流行、制作提供了经济基础。
河南南阳作为汉画像石的第二大区域,也有它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陕鄂交界处,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构成与江汉平原相连接的马蹄形盆地,盆地内地势坦荡,土壤肥沃。南阳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十万年前,中国猿人“南召人”就生活在伏牛山南麓鸡河和鸭河一带。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设置南阳郡。秦统一六国之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使六国富豪和擅长经营的商人及手工业者云集南阳,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发展,尤其冶铁业发达,成为全国冶铁中心之一。西汉时期,南阳即呈现出“比室殷足”“蓄积有余”“户口增倍”的繁荣景象。西汉时期被封在南阳的王侯就有二十多人,著名的有博望侯张骞、冠军侯霍去病、新都侯王莽。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成就帝业,南阳被称为“帝乡”。他的二十八个开国将领大多出自南阳郡的宛县、湖阳、新野、冠军一带。仅刘秀的公主就有七人封在南阳,另有二十五人被封为侯王,其他还有皇亲国戚以及出身大家的功臣、名将等。这些人地位显赫,举足轻重,生前以画像为珍玩,殁后以画像为冥具。所以,南阳一带流行的汉画像石,与“南阳多帝亲”的历史原因和经济繁荣是分不开的。南阳,在西汉时就是全国著名的五都(南阳、洛阳、临淄、邯郸、成都)之一,也是全国设工官和铁官的重要地区之一。
巴蜀是有名的“天府”之国,土地肥沃,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尤其是秦灭巴蜀统一全国后,水利的修建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陕北、晋西地区在秦、西汉时期属上郡,东汉后与内蒙古某些县合为西河郡。这个地区自秦汉以来,一直都是政府抵御匈奴的北方重镇。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秦代就设立“六牧师令”专门掌管畜牧的机构。这个地区的画像石和其他三个区域相比,是农牧并重的经济特色。从陕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来看,人物服饰、内容的刻画均有这些特点。
(二)铁器的使用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是经济的基础。两汉时期铁器的发展、牛耕的使用,对农业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就已经很发达了,在齐灵公时的《书夷钟铭》上有“造铁徒四千,为汝敌寮”的话,冶铁人数的庞大证明了这个行业的发达情况。西汉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冶铁、制盐、丝织三大官营手工业。齐鲁地区的手工业在两汉时期占很大的比例,多处设铁官和盐官。当时,冶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政府才会设官管理,当时全国铁官设置四十九处,正说明了当时冶铁业的发达和铁被广泛使用的状况。汉画像出土较集中的徐州地区,自古称彭城,是一个交通发达、土地肥沃之地,两汉十八代诸侯王在此建有巨大的陵墓群,其中不乏有汉画像石墓。
铁制的兵器、农具、手工工具在此时期得到较普遍的推广和使用,在农业上的体现就是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此时,牛不仅作为宗庙里的牺牲,同时也被更多地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成为生产中重要的力量而持续两千多年。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代替了人类耕作,使深耕细作得到了发展。《管子·轻重乙》记载的铁农工具“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农业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这些地区慢慢成为全国有名的富庶之地,也为汉画像石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冶铁业的发展和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不仅体现在农耕、水利等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铁的使用,铁被使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果不是铁制工具的出现,很难想象中国的石刻,尤其是画像石雕琢工艺能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成就。所以说,铁的出现,是汉画像石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必备的条件之一。(www.xing528.com)
(三)厚葬之风的影响
得心应手的工具使汉画像石的雕琢趋于完美,但如果没有经济、政治的原因和物质条件做基础,没有厚葬之风的盛行,汉画像石墓是不可能成规模地发展。西汉初年,连年的战争造成经济滞后,统治者实施无为而治的政策,与民以生息。所以,在丧葬制度上,奢侈的厚葬不可能普及,实行的大多是薄葬。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武帝一登基,就开始为自己营造茂陵,历经多年时间,到他死的那年,随葬品多的连墓室都塞满,以至于好多东西都放不进去。如此厚葬,带来的结果便是“方今世俗奢僭罔极,靡有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四方所则,未闻修身遵礼,同心忧国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务广第宅,治园池,多畜奴婢,被服绮縠,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葬埋过制。吏民慕效,浸以成俗”。而位于河北满城的西汉刘胜夫妇墓,也是非常豪华的墓葬之一。刘胜墓容积达2700立方米,其妻窦绾墓容积达3000立方米。两墓出土文物达一万多件,尤其以金镂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最为珍贵。皇亲国戚如此,大臣也不例外,如西汉时期大将军霍光,就是有名的厚葬实例。霍光死后,汉宣帝按照皇帝葬制埋葬这位三朝元老,就这样,霍光的妻子还不满足,而“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网,筑神道,北临昭灵,南出承恩,盛饰祠室,撵阁通属永巷,而幽良人婢妾守之”。上行下效,厚葬之风越来越盛。至东汉时期,厚葬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般人家即使倾家荡产也要厚葬先人,“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糜破积世之业,以供终朝之费,子孙饥寒,绝命于此,岂祖考之意哉。”除了经济的原因,这和当时人们的信仰、观念是分不开的。并且,政治因素也不可忽视。
(四)儒家思想的影响
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为了与民生息,奉行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政策。到汉武帝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天人感应”哲学思想体系,对汉代政治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随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纲领,其核心内容是“仁孝”,以“行孝”为“仁”之本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尤其把对死去先人的厚葬看成是最主要的“孝行”。这种被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孝的思想和孝亲行为,使社会上的厚葬习俗被儒家学说进一步礼制化了,这对两汉厚葬风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东汉时期,政府采用“举孝廉”制度,将“孝悌”奉为选拔和任用官吏的重要标准。“孝”是儒家文化丧葬礼俗的核心,孔子教育弟子“其为人也孝悌……入则孝,出则悌”,以此来创造一个仁爱的世界。《礼记·祭统》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把祭礼作为五礼之中最为重要的礼节,并认为“丧葬礼废,则臣子恩泊,臣子恩泊则倍死亡先,倍死亡先则不孝狱多”,所以提倡“膊祭备物”以敬祖,《淮南子·沮论训》载:“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儒家思想用丧葬礼俗培养孝悌的观念,在无形中助长了厚葬之风的疯狂发展,并给那些为了骗取“孝悌”之名,借机飞黄腾达的人以可乘之机。东汉“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这种“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陋俗被王符记录在《潜夫论》中:“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镂玉,糯梓梗榕,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潜。宠臣贵戚,州郡世家,每有丧葬,都官属县,各当遣吏责奉,车马怀帐,贷假待客之具,竞为华观。”单单做一具棺材的人力、物力就已非常惊人,“工匠雕治,积累日月,计一棺之成,功将千万。夫既其终用,重且万斤,非大众不能举,非大车不能挽。东至乐浪,西至敦煌,万里之中,竞相用之”。更有些人,为了图一个“孝悌”的虚名,倾家荡产厚葬父母。所以说,东汉时期的厚葬之风,与其说是为了死者,不如说是为了生者的虚名。汉代画像石也正是在这种儒家孝悌观念之中,达到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西汉初期,虽然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但由于汉初黄老学说的影响,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的升仙思想和神仙方术在汉人意识中根深蒂固。汉武帝就是一位迷恋方术、向往神仙生活、寻找长生不死之药的信徒。汉人普遍持有“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的观念,并有“谓死如生。阂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枢,多藏食物以散精魂”的做法,很多人“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由于死亡不可避免,为了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便设想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在汉代观念中,为了死后能到达理想的世界,必须保证尸首保存完好,坟墓就是最好的保护。希望升入的仙境均刻画有西王母、昆仑山仙界,这是人们死后理想的去处。人不可能不死,退而求其次,死后升仙就变成可行的手段。
汉代的这种通俗信仰,在汉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等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汉画像石艺术的面貌,并对其起到了一个潜在的规范作用。按照这种思想意识装饰的汉墓画像石,一方面,被布置成了一个理想的仙境,为了配合升仙道路的顺利,驱傩打鬼、歌舞祀神灵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被刻画于墓葬的显要位置。另一方面,石材坚硬不腐,能给尸身提供一个更安全的场所,为顺利升仙解除后顾之忧。汉人的这种保护尸身,以期达到升仙为目的的意识,也是汉画像石广为流行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乐舞汉画像石的产生、流行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的繁荣是建立在汉代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得益于统治者的喜爱、厚葬之风的兴起,以及中国墓葬文化所包含的种种信仰等诸因素。同时,也离不开全国统一带来的各民族乐舞的交融,及中西域文化交流带来的新鲜血液,这些都和汉代社会的稳定分不开。东汉灭亡,到了魏晋,中国重新陷入动乱时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汉画像石做墓葬的厚葬之风消亡,乐舞画像石也随之消亡,不复存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