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是一门行走中的课程,是没有教室、没有课本的课程。研学旅行的这些不同于普通学科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其课程目标不同于普通学科。
1.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基于跨学科综合课程的性质,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必然是综合性的。
学生参加研学旅行首先要学习新知识,并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形成能力,在旅行的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在问题解决中拓展思维与方法,在体验、感悟、探究中培养对生命、对同伴、对自然、对家乡、对社会、对国家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在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中,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各个方面,而且要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着力点。
参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对研学旅行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整合,体现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中的全部18个基本要点。在课程设计时,每一个单元或模块要依据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结合课程内容的资源属性,科学设置课程目标。
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一部分,研学旅行课程的综合性还表现在通过研学旅行达成的探究方法、思维方式、表达技巧、交往能力和科研素养,这是学习所有学科都需要的基本能力,也是未来生活、工作的基本素养。
2.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过程性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体验式教育的旅游活动,几乎所有的课程教学目标都需要通过旅行过程才能达成。旅行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和载体。作为课程目标实现途径和载体的旅行过程包括两个层面的过程:一是外显的过程,包括参观、游览、动手制作、观察、记录、合作交流等活动。学生会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获得教学资源蕴含的知识,可以实现观察分析、资料收集、动手体验、表达交流、行为规范的外显的课程目标。二是内化的过程,包括探究资料的归纳与分析、游览参观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由教学资源激发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内化的活动过程是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更深层的实现,是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也是研学旅行课程最高的价值诉求。(www.xing528.com)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过程性还体现在过程本身即课程目标。通过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学生要从中学到旅行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旅行的规范,形成旅行中良好的行为素养,养成热爱旅行的生活态度。
3.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实践性
生活教育理论是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无论是杜威的“从做中学”,还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在本质上都是提倡要学以致用、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在实践中学习、要向实践学习。研学旅行课程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作为实践课程的研学旅行,其教学目标必须体现实践和探究的特征。知识目标要从旅行参观实践中获取,能力目标必须通过旅行实践中的探究与分析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必须在实践探究和亲身体验中形成。
4.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发散性
研学旅行课程的课程目标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课程的总体目标,二是课程的具体目标。
研学旅行课程的总体目标由课程定位决定,总体目标决定了通过实施研学旅行课程,学生应该形成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无论哪一种研学旅行,都必须围绕实现这些总体目标设计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的具体目标则具有显著的发散性,这种发散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线路课程的具体目标不同。研学旅行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依据课程的资源属性设计的,不同线路课程的资源属性不同,课程的具体目标也不同。二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各不相同。根据教育心理学,教学目标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即使在同一线路的同一团队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也一定是不同的,由于研学旅行学习资源的情境化和多元化,每个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原有的能力基础和生活价值认同基础不同,其学习结果也一定是不同的。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对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时必须考虑这一特征,不宜设置僵化的课程具体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