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古希腊一切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科学、政治和玄学。
不同于孔子,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成就首先源于他在柏拉图学院长达20年的学院学习。但不可忽视的是,自公元前345年至前322年亚里士多德63岁时因身染重病离开人世,在长达24年的时间里,由于学术之争和政局的不断变化,他曾多次颠沛流离。这样丰富的人生历程,也为他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更多的营养。
亚里士多德的游历经历和孔子周游列国一样,只是游学的雏形,真正具有游学特征的教育活动,在西方可以追溯到17世纪欧洲的“大游学”(the Grand Tour),即英国、德国的贵族子弟到历史文化悠久的法国和意大利求学的“漫游式修学旅行”。“the Grand Tour”本意为“大陆游学”,原指英国贵族子弟跨过海峡到欧洲大陆的游学活动,后来这种活动也影响到了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如德国的贵族子弟也参加了进来。所以,后来也译作“大游学”。
欧洲的“大游学”由来已久,现在提起这个词,常特指其鼎盛时期,17、18世纪英国的贵族子弟在伦敦、剑桥毕业后去罗马朝圣、文化寻根。大约四万多年轻绅士,为了追寻艺术和历史的来源和痕迹,在欧洲各大名城间游学。这样的游学活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游学之风还渐渐从贵族和资本主义社会上层蔓延到平民。
至于为什么要去意大利,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在他的传记中给出了理由:“我们所有的宗教,几乎全部的法典和艺术,所有那一切,使得我们高于蒙昧和野蛮的,都来自地中海沿岸。”出于对文明和艺术的溯源,游学之风由英国蔓延到德国继而席卷了整个欧洲。“大游学”也成为获得英国绅士称号前的最后一课,也是必修课。(www.xing528.com)
之所以说“大游学”是真正具有游学特征的教育活动,是因为具备了以下特征:
第一,“大游学”不是一般的观光旅行活动。“大游学”是当时的贵族子弟成长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大学毕业后教育的延伸,也是贵族子弟丰富人生履历,获得爵位和绅士称号的重要条件。
第二,游学活动行前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大游学”是出于对艺术、对文明的学习和溯源,是培养贵族子弟全方面素质的需要。
第三,游学活动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这些贵族子弟大体上都要经过相似的学习历程。要在都灵的学院中学习礼仪、宫廷舞蹈、击剑决斗以及歌剧;在米兰研究高级时装、学习音乐;在博洛尼亚研究建筑艺术。当然,在到达意大利之前,他们还必须翻越阿尔卑斯山,接受大自然严酷的考验,从而磨炼坚强的意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