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趣培养为前提,以‘导疑-解疑’为主线,以能力形成为核心,以学会创新为目的”的初中化学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为:
1.激趣是前提
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只有新颖别致的东西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之一,培养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是使他们学好化学的前提。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成果、新信息层出不穷,为我们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新素材和较为先进的新手段。如通过演示实验、趣味实验、化学魔术、谜语、小品、神话故事,展示实物、图形、模型,利用教材中的彩图、图表、问题讨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把幻灯广播教学、电视录像教学、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都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会使学生百听不厌,常学常新,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向有创造发明的人学习;收集发明创造的例子,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办讲座,介绍国内外科技新动态;请有创造成果的科技工作者现身说法,介绍发明创造的思维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创造潜能。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贯穿在教学全过程,就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疑是关键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学则须疑”。有疑,就会积极思维,努力探求进而获得真知。一个良好的导疑,会使学生急于求得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保持较强的注意力和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有益处。
导疑是教师创设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其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往往存在不同层次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实践、讨论、自学等环节才能完成。根据初中化学教材的特点,可以从实验着手导疑;承上启下导疑;从生活经验导疑;从自然现象入手导疑;直接导疑;指导学生自学预习质疑等方面入手。
认知过程是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感知过程。从做些实验、联系生产生活经验、结合自然现象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观察现象,展开讨论,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去质疑、解疑,在不断的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就会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能力是核心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在一定动机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任何创新都源于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是学生心灵奥秘的探索者,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辛勤开发者,所以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学习的核心。
(1)实践是基础
托兰斯在总结培养创造性人才最成功的做法时最后提出:“要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这个观点说明: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提供实践的机会。实践也证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个性特长,这是创新获得成功的保证。
首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完成分组实验、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组织学生小制作、小发现、小发明、小设想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动手的能力。
其次,组织学生参加奥赛培训、小论文撰写,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第三,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社区、工厂、农村、商店,外出学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专题考察、专题研究,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2)讨论为中心(www.xing528.com)
孙子曾说:“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同学经常展开讨论、交流,可以帮助你纠正一些错误的看法,也可为你对尚未解决的问题提供线索。向其他同学讲述你对学习或对某些知识的理解,有助于你理清思路,而且,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彼此鼓励,还能增强学习动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首先,要指导学生钻研教材中的实验、图表、图示、问题讨论、自学内容、选学内容等;让学生争论解难,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让学生四人合作组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便于学生人人参与,相互激励,共享信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等等。
第三,开展“一帮一”、“一追一”、“挑战赛”等成功教育活动;提供学生上讲台、趣味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课外书报、科普书籍和搜集处理化学相关资料及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官和思维去感知、体验、理解、记忆,并能自我调控、监测、评价,把读物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使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3)解疑在引导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力。
首先,教给学生正确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指导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多独立思考,提出超常规的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多尝试,不满足于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用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答问题的习惯;对一题多解,有创见的方法要充分给予肯定,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第三、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对各种答案,教师不宜过早进行评价,待所有答案都提出后,再经分析、比较进行讨论、辩论,使他们有机会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在课堂上“设计多种思考题”、“设计讨论题”、“发散性提问”、“结果多向预测”、“一题多解”、“快速联想”、“智力擂台”、“模仿创造”等训练方法,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依靠民主教学,独立思考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解放思想的原则,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4.创新是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创新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践,去探索,去自学,去讨论,去质疑,去解疑,就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化学创新能力是在大量的创造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和探究——发现过程中,常常闪现创造智慧的火花,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创造的因素。从培养化学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采用问题解决法、探索——发现法等化学学习方法,开展化学小论文、小实验、小制作等化学课外活动,都是有益的,值得提倡。比如,在初中化学中学习了空气、水、一氧化碳、煤、石油、天然气等知识后,利用化学课外兴趣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大气采样、水质分析;组织学生到环保局调查环境状况,参观环境监测站;到临近工厂参观环保设施;到能源办专题调查、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然后动员学生查阅资料,阅读相关内容,思考怎样预防和防治环境污染、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等问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收到学生很多美妙的设想:预防和防治空气、水污染的措施;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的转化和利用;收集和利用一氧化碳的设想;制造高效催化剂,分解水得到氢能源;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得到氢能源;收集和利用闪电放出的巨大电能;将电能转化为更高级的能源,以防触电事故;将核能由大型转向小型,供给民用;将太阳能由小型转向大型,供给企业用;利用太阳能加热自来水;建立太阳能温泉度假村;利用太阳能杀菌;制造太阳能冰箱、彩电;搜集和利用阳光中的有益物质等等。这些美妙的设想,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强烈的探索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搞好创新成果展览(如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展览等)、经验交流(如小经验、发明小窍门等)、表彰学生的创新发明成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和为创造新的奇迹而奋发学习的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